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高校距離世界一流大學到底還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魯、牛津、劍橋、斯坦福這些國外頂尖大學校長的眼中,中國高校當前最需要變革的是什麼?怎麼才能解答“錢學森之問”,讓高校培養出傑出人才?在昨天于南京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20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校長,及121位國內大學校長濟濟一堂。記者專訪了5位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校長,請他們為中國高校把脈、“挑刺”,多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的大學絕對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最快估計,需要20年。
專訪大學校長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 萊文:
中國大學最缺評判性思維的培養
作為世界頂尖名校,理查德 萊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於評判性思維的培養。
中國本科教育還缺兩個內容
絕大多數的亞洲的學校和歐洲大學一樣,本科教育是專識教育,一般來説學生在18歲的時候就選擇了自己的終身職業,之後就不再學別的東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歐洲大學及美國大學不同的是,中國的教學法是一種生搬硬套的模式,學生總是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對於知識要點的掌握上,不去開發獨立和評判性思維的能力,這樣的一種傳統亞洲模式,對於培養一些流水線上的工程師或者是中層的管理幹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們要去培養具有領導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這對於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也是不利的。
美國通識教育模式可以借鑒
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切?萊文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通識教育。美國的本科學生在頭兩年會嘗試各種學科,然後會再選擇一個主科。因為通過對多個學科的接觸,會有不同的視角,使他們有能力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設想一個政府的領導以前學過歷史,又學過道德哲學,同時還學過經濟、心理學的話,那麼他勝任的幾率也會更高一些。目前中國有許多的一流大學已經開始借鑒美國通識教育的模式,北京大學在2001年推出了元培項目,選出一些優秀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他們生活在一起,同時在兩年過程中學各種各樣的學科。在復旦大學,所有學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學科的教育,之後再去選定一個主科。在南京大學,也開始按大類招生,學生在報考的時候不再需要去填報某一個專業,而且第一年會有60多門通識教育的課程供他們選擇。
互動式討論讓學生學會挑戰
具體到教學方式上,牛津、劍橋大學的導師系統,要求學生必須自己進行立論,進行辯論。而美國的模式就是一些互動式的討論會,或者説是一種小班授課,他們會挑戰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導師的觀點。現在美國的頂級大學的考試,一般來説不會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一些事實,而是讓他們去解決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問題,去分析某一個觀點的兩個方面,同時表達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教學風格要改變起來更困難。因為進行小班授課成本會更高,而且即便進行了小班授課也不能夠保證學生就一定會進行互動式的交流。因此教師就應該採取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挑戰彼此,挑戰教師。對於中國來説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儘管中國大學的校長們已經認識到了這種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困難不少,可見對教師教學方法進行培訓相當重要。而那些在國外學習過的大學教授,他們改變起來可能更容易。另外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各個大學之間校際的交流,也會加快這一個過程。總之,萊文認為通識教育對中國來説好處大於壞處,而培養學生這樣的評判性思維和獨立思維能力,對中國來説也是好處大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