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8日 1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湖南39名代課教師被定性為“非法辦學”
代課教師陷入“非法辦學”之爭
在鳳凰縣臘爾山深處的小學中任教多年的代課教師,被該縣教育主管部門定性為“非法辦學”——這個詮釋,讓近知天命之年的吳藝偉感到“背了黑鍋”,“徹底寒心了”。吳藝偉與他的同伴,這批禾庫鎮苗寨中最後7位教育留守者,遇到了他們人生中必須直面的困境。
記者/賀莉丹
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返回執教的九龍寨小學,坐車加步行,這段4個多小時的蜿蜒山路,吳藝偉不知道走了多少趟。
臘爾山區,海拔超過
吳藝偉的心情,卻是難言的複雜,“當了一輩子的代課教師,現在不知道自己還算不算是教師”。
2008年8月,他與他的同伴,這批在鳳凰縣臘爾山深處的小學中任教多年的代課教師,被該縣教育主管部門定性為“非法辦學”——這個詮釋,讓近知天命之年的吳藝偉感到“背了黑鍋”,“徹底寒心了”。
吳藝偉與他的同伴,這批禾庫鎮苗寨中最後7位教育留守者,遇到了他們人生中必須直面的困境:擔任代課教師、在大山深處的學校任教數年的他們,如今,竟然需要重新定位自己。雖然他們自認所從事的代課教師工作,從來沒有過變化。
代課29年,工資2萬元
在這一天,同樣充盈著瑯瑯讀書聲的還有吳文忠執教的大塘小學,“沒辦法,到了開學的時間,孩子們就自己跑到教室門口等著,根本不用喊”。
《新民週刊》記者看到,這份“鳳凰縣非法辦學教師統計表”涵蓋該縣柳薄、千工坪、水打田及禾庫等學區一共39名教師。吳藝偉、龍玉福、吳文忠、石傑華等7名在鳳凰縣禾庫學區堅守任教的代課教師,均在該名單之列。
“我們把大半輩子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一心一意為了孩子,最後卻被説成‘非法辦學’,連代課教師的名分也沒有了,這讓我們怎麼能夠接受?!”吳藝偉與他的同伴們耿耿於懷,在過去的兩年多來,他們數次往返于鳳凰縣、吉首市、長沙市“反映問題”,“不能背著這個罪名進棺材”。
在吳藝偉的印象中,從上世紀80年代至2002年,作為代課教師的他們,在禾庫學區都擁有“工資名冊”,按月領取工資。
記者看到的部分禾庫學區“工資名冊”顯示,直至1998年之前,當地代課教師領的是“造冊工資”,即每月由本人到學區領取工資,“那時工資都是由學區統一造冊,代課教師和公辦教師都需要到學區找財務領工資,親自簽名,一個月取一次,最高的時候的工資是每個月108元”。而在1998年至1999年,每月的工資被劃入他們在農村合作社的存摺中,此後至2002年,造冊工資制度再度恢復。
“公辦教師的工資,我們根本看都不敢看”,吳藝偉説,這種對比,“看了只是心酸”,“評級、評優,也都是公辦教師的專利,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的擔子比公辦教師要重,考不好,先批評的都是我們。我們只能拿成績來對付他們”。
“四五十元一個月,我們也過來了。這麼長的時間下來,我們已經不太看重這份錢了。我們總相信,國家經濟發展了,有一天,代課教師的政策會越來越好,國家也會看到我們”,龍玉福總是這樣自我安慰。
而他們的薪酬體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大約從2002年至2006年,吳藝偉、龍玉福他們就無法按月領取工資了,其間,他們是將每個學生大約百餘元的學費收齊後,統一交到禾庫學區,等到每個學期末,禾庫學區再按照上報的學生人頭數,一次性返還回他們執教的小學,“大約是每個學生每學期返還40元,扣除買粉筆、紙張等辦公費用以及校舍維修費用,多退少補,結余的經費就是我們這些代課教師一個學期的工資”,吳藝偉解釋,按照當時的折算,他每月約有200元的工資,這也是他歷年任教最高的月工資。
到2007年左右,鳳凰縣爭取貫徹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這座地處湖南西部邊陲的縣城得到了上級財政撥發的“九年義務制教育專項保障經費”。《新民週刊》記者在該縣教育局得到的文件顯示,此項補貼包括“農村小學生每生每年免除1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