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嶺帶給公眾怎樣的複雜情感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6日 0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山西王家嶺煤礦發生透水事故

  “王家嶺見證生命奇跡,9名礦工179小時後獲救”,“已有42名被困人員安全升井”、“已有55人獲救”、“已有70名井下被困工人獲救”、“王家嶺透水礦難已有114人成功獲救升井”……隨著不斷地刷新網頁,振奮人心的消息一次次映入筆者的視線。從視頻中看到、聽到救援現場發來的消息,淚水也一次次模糊了筆者的眼睛——從3月28日礦難發生,長達一週的組織營救,終於讓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種種複雜的情感也難以抑制地涌上心頭……

  我欣慰于救援行為的堅決與有效。自礦難發生後,上至黨中央、國務院,下至國家安全生産總局和地方政府,對救援工作給予了不惜一切代價的投入,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態度非常明確。儘管救援行動遇到了巨大困難,很多困難甚至不是光憑熱情就能克服,但是救援行動堅持不拋棄,不放棄,以“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的不懈努力,終於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這不僅是對被困礦工的負責,也是對礦工家屬及社會公眾的極大告慰。

  我感動於救援人員的不負重托。礦難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無論政府還是百姓,各種各樣的支持都不會缺乏。但是眾所週知,由於現場條件制約等原因,救援效果的理想與否,不是愛心凝聚和堆錢堆物就能解決的。換言之,來自官方的重視也好,來自百姓的期待也罷,最終都要通過救援人員的種種努力才能實現。從相關報道中,我們知道礦難救援人員不僅食宿艱苦,工作緊張,而且同樣面臨很多無法預知的風險。無疑,他們是救助現場最值得尊重的人。

  我無法釋懷于如何追究責任者。採礦作業雖屬危險行業,古今中外都有礦難發生,但是忽略安全制度等人為原因造成的礦難,卻永遠是不可原諒的。救援凱歌與生命奇跡的背後,那些忙著“趕進度”、對事故隱患有所知曉卻沒有採取措施的相關人員,責任又該如何認定?他們是否會受到法律的追究?這些追究,對此後的礦主有沒有相應的認識導向價值?

  我感慨于“血煤”的教訓為什麼總不能被汲取。救援行為的堅決與有效,無法屏蔽事故本身帶來的慘痛。如果我們把對生命價值的推崇,更多用於礦難的救援,而在生産環節安全監管上,卻缺少對生命的制度性關愛,那我們這個社會的“文明成色”顯然嚴重不足。礦難頻發、久治不絕的深層原因何在?有人曾做出精闢概括: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缺乏最基本的人文關懷、缺乏貨真價實的法治理念和實踐、缺乏憲政框架下真正行之有效的民主監督體制。原因如是,根治之道自然也在其中了。(馬龍生)

責編:唐亮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