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3月31日 14: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
加快調整城鄉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2007年6月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四川成都市,立足於大城市帶大郊區、城鄉二元結構特徵突出的基本市情,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對區域發展模式進行了全方位改革調整,堅持不懈、全面系統地實施以“三個集中”、“六個一體化”、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統籌城鄉發展措施,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這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生動實踐,又為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了良好基礎。為此,本報特邀三位專家,解讀成都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
特約嘉賓———
蔡昉: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葉裕民:中國人民大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系主任
“三個集中”
統籌城鄉的重要方法、
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
記者:“三個集中”一直是成都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則。成都把以前分散的116個開發區整合為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目前工業集中度達到了70%,城鎮化率達到了63.6%,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的68.5%。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長111.1%。怎樣看待這“三個集中”?
葉裕民:聚集是城鄉發展的本質,沒有聚集就沒有發展。“三個集中”本身就是聚集利用資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集約地利用土地,集約地使用公共基礎設施,完全符合生産生活方式轉變的大方向。
發展方式的轉變,要以物質投入轉向以創新投入作為主要動力。創新總體上有3個來源。第一個是來源於政府的創新,政府為所在地的企業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創造更好的氛圍。第二個是來自企業的創新。第三個是企業、産業的空間分佈形態,即我們説的集群發展。集群發展可以帶來創新成本的下降,帶來新的市場機會。
成都的産業集中、集約、集群化發展,優化了要素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提高了工業化水平和質量。成都引導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妥善解決徵地農民和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的就業、居住、子女教育等問題,推動農民轉變生産生活方式。這有利於推動農民的市民化進程,引導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建立與城市完全一樣的設施,這是形成市民社會非常重要的路徑。
同時,農民向城鎮集中,向新型社區集中,意味著農民的購買力向城鎮集中,意味著城鎮和新型社區購買力增加、服務業發展,有利於推動城鎮産業結構轉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集中。這是推動農業轉型的重要路徑,是由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必要的路徑。
鏈結一
成都的“三個集中”是指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和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
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走集約、集群發展道路,以工業化作為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推動力量,推動城鎮化進程,帶動二、三産業發展,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聚集人氣和創造商機,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為土地規模經營創造條件;通過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進一步轉變農業生産方式,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這使成都城鄉經濟社會連年保持又好又快的高增長,2008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了12.1%,2009年增長14.7%,達到4502.6億元,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下降了20%以上。城鄉收入差距從2002年的2.66:1縮小至去年的2.62:1。
世界現代田園城市
推進城鄉一體化,邁向更高水平
記者:成都市最近提出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您認為這與轉變發展方式、城鄉一體化是什麼樣的關係?
葉裕民:發展方式轉變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社會結構的轉型以及制度轉型。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定位為世界級城市,經濟發達,以創新為動力,社會和諧。以世界級城市為目標,本身就要以發展方式轉型為手段去實現。因此,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內涵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內涵是高度契合的。
成都的城鄉一體化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下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獨有的優勢。成都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中心城區發展快,農村發展慢的問題,迫切需要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縮小城鄉差距,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是一個更高水平的城鄉一體化的體現。
鏈結二
2009年底,成都市立足於城鄉一體化實踐基礎和成都平原都江堰自流灌溉區這一生態基礎與歷史文化基礎,確立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著力深化城鄉規劃設計、建設國際性城市功能、推動三次産業追趕型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加快基礎設施現代化和智慧化建設,將成都建設成為一座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區域樞紐和中心城市。
“六個一體化”
創新共創共享機制,加快城鄉全面現代化
記者:在實踐中,成都做了一系列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構建新型城鄉關係的探索,形成了“六個一體化”。您認為這對於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構建新型城鄉關係、加快城鄉全面現代化有怎樣的價值?
蔡昉:要實現城鄉一體化,我認為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城鄉市場的一體化,包括産品市場和生産要素市場。第二個層面是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和公共管理的一體化。成都的“六個一體化”,就是將這兩個層面的內容具體化了,通過轉變政府職能,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形成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其中,城鄉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公共産品的均等供給,直接體現政府的職責。公共産品是指這種産品在使用中不具有排他性,更廣義一些解釋,凡是涉及財政支持的服務項目,統稱為公共産品。
過去,在服務的供給數量上、質量上,城鄉産生了比較大的差別。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關注的是城鄉收入差距,但是後來我們逐漸發現城鄉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實際上更大。收入差距可以通過市場調節,而公共服務歸根結底是政府的職責,收入的差距很大程度源於公共服務的差距。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政府的行為,成都一直強調城鄉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群眾民主參與決策,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主體性、積極性充分發揮起來了,形成一種共創共享的機制。比如通過新型村級治理機制,民主選出村民議事會來決定公共事務。這方面您有怎樣的看法?
蔡昉:這正好把基層民主的這種要求和統籌城鄉的發展結合起來了。通過“六個一體化”中市場化、公平化、民主化的有機結合,共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共享城鄉統籌發展的成果。
鏈結三
成都市通過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城鄉産業發展一體化、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管理體制一體化等“六個一體化”,全方位構建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按照城鄉一盤棋的理念,對城鄉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形成了城鄉一體、配套銜接的規劃體系和執行監督體系,實現了規劃編制、實施和監管的城鄉滿覆蓋,直到村組。市政公用、交通、財政、農業、水利等30多個部門進行歸併調整,實行城鄉統籌的“大部制”。公共財政的陽光也普照城鄉,建立起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2009年市縣兩級財政對“三農”投入192.3億元,相比2002年增長26倍,6年來累計投入594.8億元。推進了城鄉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市政公用設施向鄉村覆蓋,率先在西部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農村客運通村率達到98%,實施城鄉水電氣供應以及污水、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為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優化配置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的形成,賦予了農民相對完整的市場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