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要有“中藥治病”的耐心和智慧

發佈時間:2010年03月04日 15: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專題:2010年全國兩會

  正在公開徵求意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兩會上引起代表委員熱議。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提出,教育改革需要吃“中藥”,而不是吃“西藥”。這個比喻很新穎,恰當地指出了當前我國教育改革面臨的挑戰。

  教育改革的艱巨性絕不能低估,規劃將來出臺後仍然如此。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規定,到200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要達到佔GDP的4%;同時規定,各級政府必須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逐年有所增長)。1995年,教育法將“三個增長”寫進法律。但時至今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4%的目標還未達到,“三個增長”的目標也沒有實現。指望教育改革能夠特別順利全面達到目標,就像指望一個久病之身軀快速痊癒一樣。

  要配好教育改革這服中藥,需要標本兼治、辯證施治、綜合治理。用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話説,當前我國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利益格局的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的挑戰。比如治理擇校、校長“去官員化”、高考制度改革、依法治教、實施教育問責制度等,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本身,也非教育部門一家能夠包攬,涉及多個部門利益格局的調整,還涉及政府的教育政策執行力。在配這服藥時,可能少一味藥,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要配好教育改革這服中藥,需要廣泛徵求民意,吸收民間智慧和力量。規劃綱要先後兩次徵求公眾意見,第一次徵集了200多萬條建議,第二次更加受重視,可見群眾對教育改革關切度之高。在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的過程中,應該更加認真審慎地徵求公眾意見,集中各界人士的建議和智慧,共同研判一個切實可行的藥方。

  對待舊疾頑症,既不能拖,也不能急,特別是不能急功近利。我們相信,只要用對藥,假以時日,教育的痼疾定能祛除,教育事業將走上更加健康的發展之路。

責編:汪蛟龍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