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兩會”日益受國際關注 中國詮釋國際責任
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2010年全國“兩會”大幕明天起將分別拉開序幕。伴隨中國國力的持續增長,“兩會”在國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日益彰顯出“國際性”。而中國在“兩會”上做出的決策,也將越來越深地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變化。
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兩會”,代表、委員在談大政方針、議民生疾苦的同時,也會回應更多的全球性問題、涉華國際問題。特別是,中國如何應對新形勢,參與國際事務,履行國際責任料將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之一。
去年,中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觸底反彈新引擎,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中國鄭重發出減排強音,這些在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同時,也把中國推到了世界舞臺的前沿。有關中國國際責任的話題也水漲船高:在西方,“中國威脅論”一時演化成所謂的“中國責任論”,不同媒體、不同社會群體態度有異,褒貶也不一。
學者們普遍認為,履行國際責任,中國過去若干年的行動已為此做出生動詮釋:
——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內使國內四億人口脫貧,大大減少了國際貧困人口數量;
——與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堅持不搞殖民主義,帶動他國就業與經濟發展;
——中國果斷決策、關注民生,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世界經濟走出低谷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積極推動節能減排,發展低碳模式,為應對氣候變化進行長遠謀劃,作出不懈努力;
——中國積極開展海外救助救援,參與國際合作。中國軍艦遠洋護航,國際救援隊飛赴海地地震災區一線,在開始維和進程的20多年來,中國已派出維和部隊和軍事人員15000多人次;
——中國積極參與解決防核擴散問題。在推進朝核、伊朗核問題等國際事務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履行國際責任一直積極而為,然而國際輿論的雜音也時有所聞。隨著今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脫三進二”超越日本,中國在國際責任框架內接受種種考量與評判更有可能被“放大”。
其實,西方一些大國出於自身利益,不斷對中國的國際責任指手劃腳。對此,中國學者建言,中國履行國際責任需積極而為,更需量力而行:
首先,中國經濟已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進一步採取措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為全球經濟全面復蘇作出應有貢獻,這就是承擔大國責任的最好方式。
其次,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余溫猶在,控制碳排放仍然任重道遠。中國已制定了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這是中國根據國情、經反復論證後採取的自主行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料將對此進行具體詳述,為眾所矚目。
再者,面對一些曲解與質疑,中國應該進一步深化改善履行國際責任的方式方法,積極參與推動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
就在十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關於實現2020年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問題進行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強調,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與發展中國家地位相適應的責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繼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輿論稱,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已向世界發出了清晰的聲音:履行國際責任與中國自我發展可以相得益彰、互為促進。
在今年“兩會”上,海內外媒體也期待著,作為中國參政議政者,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將以全新的中國視角來詮釋國際責任的新內涵。
責編:汪蛟龍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