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應當直面“錢老之問”

發佈時間:2010年03月01日 1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專題:編輯推薦(藍色版)

   作者:陳英鳳(福建媒體人)

  社會高度關注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即將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昨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介紹了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新“教改”方案,提出“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20字工作方針,首次明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

  (相關報道見本報今日05版)值此教改方案向全社會公開問計之際,我忽然想起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錢學森老人生前在病榻上多次向前來探望的溫總理提出的一個問題。

  中國人向來不缺乏聰明和勤奮的品質,然而,我們的學校卻總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問題出在哪?早在2005年,錢老就曾向溫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其實,沒有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的,又何止是大學?我們去看看中小學、幼兒園,他們又何嘗不是一樣?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素質教育”只是一種口號,而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顯然,正是我國層層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創新的心靈,導致培養不出創新型的高科技人才。

  “錢老之問”準確地點出了當前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和要害所在——僵化的教育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片面的應試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行政化的大學管理模式扼殺了學術的自由。面對“錢老之問”,我國的教育改革能否有直面的勇氣,並在改革中開出一劑“良方”,不僅直接關係到教改的成敗,更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教育是輕薄的。我們的教育,在關注公平、平等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關注教育的質量問題,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的拔尖人才,從而推動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對整個教育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去除其中束縛發展、創新的僵化模式和因素,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使我們的大學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成為科技強國的脊梁。

  面對“錢老之問”,教改方案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責編:羅川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