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民族工作功不可沒 但“微調”是必然

發佈時間:2010年02月28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專題:2010年全國兩會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中國民族工作功不可沒 但“微調”是必然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由於2008年的拉薩事件和2009年的烏魯木齊事件均出現在中國的民族地區,這使得關於中國民族工作得失的討論躍然紙上。在近來中國高層針對國內民族工作的一連串動作之後,海內外的觀察家們已然嗅到了中國民族工作“微調”的氣息。

  幾個細節透露了“微調”的可能:在2010年1月中旬舉行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提出了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即:有利於民族平等團結進步、有利於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有利於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於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這被認為是胡錦濤繼2009年9月29日在北京就民族工作發表講話後,第二次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闡述。胡錦濤在中國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那次講話,提出了他關於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諸如:祖國統一是中國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成為融合胡錦濤民族工作理念和西藏實際的具體體現。而前不久官方透露的消息稱,中共中央決定今年適時召開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就支持新疆加快發展、促進新疆長治久安做出重大部署。分析人士稱,這將是1949年後首次舉行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

  西藏和新疆的這兩次會議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在提出要顯著推動兩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強調民族地區普通民眾共享改革成果。西藏座談會提出“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新疆方面前不久啟動的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已累計使3069萬人次農牧民受益。顯然,中國對民族地區普羅大眾的利益關照程度在原有基礎上正顯著提升。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有針對性地開始了民族工作長治久安的新一輪謀劃,且這種謀劃正緊張進行。在遵循作為中國三大基本制度之一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動搖的基礎上,中國的民族工作正在“微調”,只是這種“微調”,在官方的文件中被表述為“堅持和完善”。

  但是,這種“微調”並不代表中國的民族工作不成功。儘管西藏、新疆兩地的事件發生在已經改革開放了三十年的當下中國,但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諧相處的歷史進程中,也不過是浪花一朵而已,更不能抹殺當下中國民族工作的歷史功績。“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留給當代中國人的最可寶貴的遺産有三項:一是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二是56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三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主管中國民族工作的國家民委主任楊晶曾總結指出,上述三點“是中國各民族的寶貴財富,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具體來看,中國民族工作至少有三方面成績可圈可點:

  中國的民族工作使中國境內的少數族裔避免了被市場化進程邊緣化。市場化崇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客觀而言,中國大部分的少數民族無論從教育、科技、自然分佈等方面,在市場競爭中不佔優勢。如果沒有中國政府以國家權力為其提供制度支持,少數族裔在市場化大潮中被邊緣化的危險,難以避免。

  少數民族文化避免了被強勢文化衝擊而消失殆盡。由於科技水平的限制、市場理念薄弱等的制約,在文化市場的競爭中,少數民族的文化面臨著被其他文化衝擊的危險。但是,在各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理念和政策支持下,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有“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氣象。此前中國兩次公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最近一次公佈的名錄共計510項,其中少數民族項目248項,佔全部項目的48.6%。至此,中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平等對待少數族裔構成了中國人權觀念的組成部分。與歐美等移民國家在對待土著居民過程中出現的民族和種族歧視甚至殺戮不同,無論中國的政權更迭還是社會演變,都沒有以造成民族不平等為代價。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執政者平等對待少數族裔的民族政策避免了在多民族的中國形成對少數族裔的歧視而重演歷史悲劇。

  當然,這些只代表過去。當下中國的民族關係也出現了新的動向,社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不可避免影響到民族關係,而部分國際勢力企圖將民族問題製造成一張新的王牌用以遏制中國的圖謀也沒有停歇,中國的民族工作要因應新的態勢,必須“微調”。

  即將召開的“兩會”上,民族議題熱度幾何?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談民族工作?代表委員如何建言?相信會為外界所關注。

責編:汪蛟龍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