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月9日,2010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目試卷中,“人民日報”和“人民網”這兩個關鍵詞,格外引人注目:從35題開始的4道材料分析題,全部摘編或者提及人民日報、人民網,包括人民日報對於不文明開車行為及其原因的調查、人民網對於推行“普惠式養老金”的報道等。
研究生考試中,專業課,考的是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和學術能力;英語,考的是應用英語這種“語言工具”的能力;而政治,可説是對道德素質、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綜合考察。如果説考英語、考專業課,體現出的是一種“工具理性”;那麼考政治,則體現出一種“價值理性”。即使不看考試內容,考政治也傳達出這樣的價值導向:在一個利益多樣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仍然需要一種主流的價值觀,指導工作、認識社會、思考人生。
這樣看來,政治考試和人民日報、人民網的結合,也就順理成章。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傳播核心價值觀上的作用,為人所公認。“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是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人民網時,提出的要求。其中“弘揚社會正氣”,説的正是價值觀上的引導。而人民網是最權威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之一,在紛繁複雜的網絡輿論環境中,發揮著“傳播者”、“瞭望者”甚至“領航者”的作用,是網絡輿論的一塊高地。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與其他眾多媒體一道,成為主流價值的“代言人”。這也是考研政治試題格外青睞人民日報、人民網的根本原因。
利益訴求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也是社會更加開放、更加進步的標誌。然而,多元化有時候會帶來混亂、産生矛盾。比如,去年的“番禺垃圾焚燒廠事件”中,垃圾焚燒廠選址附近的居民,堅決反對開工建設,但如果將範圍放大,廣州市多數人並不反對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甚至有人憂慮:焚燒無法實行,廣州或將面臨“垃圾圍城”。在這種情況下,要統一起“分裂的民意”,就必須要有一種主流的思考方式、主流的價值觀念,將個體利益、集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統一起來,在這三種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尋求既維護個體表達的權利、又捍衛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的解決路徑。這,可説既是一種思考的方式,更是一種價值觀上的選擇。
細加分析,我們能看到,人民日報、人民網出現在考研試卷上的內容,無不體現著對主流價值觀的堅守。第35題,採用的是人民日報、人民網對新中國社會建設方面成就的報道;第36題,摘編的是人民日報對“開國大典”和“國慶60週年慶典”的報道;第38題,提到了《人民日報》率先向世界發聲……
可以説,考研的政治題,考的是一種“共識”。比如通過分析“開國大典”和“國慶60週年慶典”的報道,回顧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幾代仁人志士的前赴後繼、新中國成立以來巨大的發展變化,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是“國家認同”這個“共識”。再比如對於不文明開車行為及原因的調查,呼喚的是“構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實際上,不管是被摘編還是未被摘編,人民日報、人民網的許多內容,都是力求在公眾中製造“共識”,在多元的觀念、訴求中,尋找到最根本的原則、最核心的價值,尋找到不能拋棄、不能放棄的最大“公約數”,從而形成和堅守整個社會的價值立場。
主流價值觀的堅守,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躲貓貓”、“欺實馬”,“牽屍要價”、“釣魚執法”……一段時間以來,很多新聞事件,沖刷著公眾的觀念,不斷挑戰道德的底限,有人甚至説,社會群體間的不信任、社會對政府的種種質疑,在中國社會形成了一道“墻”。對於這樣的衝突和隔閡,我們在認識和思考時,更應該本著一種主流的價值觀,從理性、建設性的角度,積極地提出問題、進行思考。這或許也是考研政治題中大量出現人民日報、人民網內容,傳達出的一種價值導向。
考研政治題中摘編主流媒體的相關內容,將促使140多萬有知識、有見解的學子,在考場上直面方法論、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但願,對於他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世界的一次再思索。實際上,這也不僅是考研學子的考試,更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一道考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期待我們能于試卷內外、考場內外,重審積極的、主流的價值觀念,形成思考、得到結論、達成共識。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