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永遠留在了小崗村

——追憶已故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

發佈時間:2010年01月11日 1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專題:本色村官沈浩

本報2008年12月18日刊發的對沈浩的專訪報道

  編者按 已故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的事跡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發祥地的基層負責人,本報記者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和新中國成立60週年等幾次重大報道採訪中,都曾前往小崗村,實地調研採訪,並深度接觸到了這位年輕的幹部。沈浩踏實勤奮的工作作風與忙碌的身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報今天發表這篇回憶文章,深切懷念這位優秀的共産黨員和基層幹部。 

  本報記者 張粼粼 童海華 

   就在2009年國慶前夕,本報記者還多次與他電話短信溝通,與他共同探討小崗村的未來發展方向。國慶節期間,本報記者還與他互發短信共慶祖國60華誕,共祝中秋闔家團圓。可1個多月後的11月6日,他卻積勞成疾,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為之奮鬥、為之鞠躬盡瘁的小崗村村民。

   他就是已故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一位優秀的共産黨員,模範的基層幹部。 

  忙碌的書記  

   如果不是因為小崗村,記者可能不會認識沈浩。

   曾經敢為人先的小崗村到本世紀初,還是“20年未過富裕檻”。看在眼裏,急在心裏,6年前的2004年2月,沈浩放棄省城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接受黨組織的安排,從安徽省財政廳下派來到條件艱苦的小崗村任職。

   新上任的書記笑吟吟地走家串戶,跟村民嘮家常、談小崗村未來的發展。此後6年,他為小崗村修了道路,蓋了小樓,引來了資金和企業,為小崗村村民的致富而日夜操勞。

   6年來,小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因此吸引了包括本報在內全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2008年11月的一天,本報記者找到了沈浩,並與他進行了深入的訪談。

   現任小崗村副村長、當年冒死“包乾到戶”的“18老”之一的關友江告訴本報記者,沈浩書記來了後,重點是先把小崗村的基礎設施搞好。“我們修好了直通村裏的公路,村中心大街也建好了,我們還給每戶補助兩萬元,沿街建了兩層小樓。”

   小崗村的村民告訴記者,沈浩在修路過程中的身先士卒的帶動作用感染了原本有些鬆散的村民。在修路的日子裏,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漿。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幹部來到工地,看到剛剛運來的水泥漿卸在地上,卻因找不到鐵鍬而面臨硬化,為了不浪費,沈浩就用雙手把水泥漿捧到路基裏,全身都是泥,手還被灼傷。

   80歲的賈招英告訴記者,“‘大包乾’讓我們吃飽了飯,沈浩書記來了,讓我們住上了樓房,我們打心裏感激他。”

   在小崗村,記者見到,西頭佇立著由費孝通先生題字的“鳳陽縣小崗村”牌坊樓,南側農民文化廣場上的“大包乾書卷”頗具氣勢;北側新建的白墻青瓦、徽派建築風格的村委會辦公樓、檔案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儼然已是一個完善的城市社區。

   築好“巢穴”的小崗村果然引來了“金鳳凰”。美國GLG農産品深加工高科産業園就是沈浩費盡千辛萬苦引進來的一個項目。記者2009年9月在這裡見到,這個産業園已雛形初現,

   為了小崗村的發展,沈浩變得越來越忙。

   2009年國慶節前夕,本報記者再次來到小崗村採訪。本來與沈浩約好在村委會採訪的,但來到村裏後,村裏的幹部告訴記者,沈浩臨時接到通知上縣裏開會並要去外面考察項目。

   那次在小崗村的實地採訪,村幹部和村民們都告訴記者,沈浩異常忙碌。“沈書記現在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資上面,經常出差去見客商。”

   回到北京後,記者又多次打電話給沈浩,請他接受採訪。但每次打電話,他都匆匆挂掉,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和客商會談。終於在經過多次的短信溝通後,記者接到了他的回電。不到20分鐘的採訪中,他簡要地回答了問題後又表示,“不好意思,我只能談到這裡了,馬上要見一個人。”  

  永遠留下來  

   作為安徽省財政廳選派的幹部,在2006年秋天,沈浩在小崗村的3年任期即將結束。

   “小崗村人最講事實,好幹部就是好幹部,不好也不會有人説好……小崗村人捨不得他,小崗村需要他,離不開他……”當年“大包乾”的參與者嚴宏昌等幾個人一合計,帶著一封按下98個紅手印的信找到安徽省委組織部和財政廳。

   1978年,小崗村人按下紅手印是為了溫飽,2006年再次按下的紅手印則是為了留下沈浩這位帶領全村奔小康的好幹部。

   雖然家人同樣渴望沈浩的歸來和照料,但在家人和小崗村人這兩者間,沈浩最終選擇了後者。

   暑去冬來又3年。2009年秋天,小崗村人又著急了──“沈書記別走!”

   仍然是紅手印,186位小崗村人要留住他們的好書記。

   然而,這次沈浩是真地永遠地留了下來。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小崗村。

   “沈浩在小崗的6年,是村裏發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崗村樹立新形象的6年。”“大包乾”&&人、村委會副主任關友江説。2008年,小崗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力爭到2012年,小崗村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0億元、集體收入1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0000元的目標。”2008年11月,沈浩作為嘉賓參加陜西楊淩的農高會,記者當時採訪他,聽到了他對小崗村的未來的描繪。

   一年後,積勞成疾的沈浩永遠地留在了小崗村,靜靜地守望著他視若親人的鄉親們,並期待他生前為之鞠躬盡瘁的未竟事業能早日變成現實。

   沈浩書記雖然去了,但他的精神將永存,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沈浩雖然走了,但一定會有更多的沈浩紮根基層,為廣大農村的致富與基層黨組織建設,默默耕耘,甘心奉獻。

責編:張蘭

打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