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民圖表 製圖 董春潔
無論多少“年度關鍵詞”“年度語錄”“年度人物”,似乎都難以概括熱點紛呈的2009年。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當前,中國正面臨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碰頭的情況。而許多事件的突發,讓我們震驚,但也引起各級政府重視,並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契機,從而帶來政策、法規的修訂,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今天起,我們集中回顧那些令人關注的熱點事件以紀念令人感慨而有意義的2009年。
事件 “躲貓貓”
2月8日,雲南男青年李蕎明在看守所度過11天后,因“重度顱腦損傷”不治身亡。警方解釋,他和獄友玩“躲貓貓”時撞墻。
“躲貓貓”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受到網民廣泛質疑。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邀請網民組團調查,最高人民檢察院隨後介入調查。
結果是,李蕎明係牢頭獄霸以玩遊戲為名,被毆打致死。肇事者串供,警方在沒有深入調查的情況下採信供詞,並對外宣稱其死於“躲貓貓”。
事件影響
嚴打“牢頭獄霸”
今年,網民參與社會熱點事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年初,“躲貓貓”在網上迅速傳播,繼而揭開看守所內部的暴力黑幕,成為今年網絡輿論監督的標誌性事件。
公安部迅速出臺《看守所防範和打擊“牢頭獄霸”十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在全國開展專項檢察,杜絕打罵、體罰、虐待、侮辱服刑和勞教人員,密切關注暴力案件涉案人員、涉黑人員、流氓性質在押人員,杜絕“牢頭獄霸”的産生。
事件 “雷”語陣陣
今年,“雷人”官話此起彼伏。
6月17日,有媒體就一塊經濟適用房土地被開發商建聯體別墅一事,採訪鄭州市城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逯軍反問:“你是準備替黨説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説話?”5天后,逯軍停職接受調查。
10月6日,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某副團長的夫人,在莫高窟觸摸西夏壁畫,女講解員勸阻她不要摸,她扇了女講解員兩個耳光。她的丈夫接受警方詢問時説:“不就是個服務員嗎?我們是有身份的人。”
事件影響
對幹部言行提出要求
6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有些黨員幹部言行壞了黨的形象傷了人民的心》,對“逯軍現象”予以批評。各級黨組織也紛紛提出要求,黨員幹部要分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互聯網在反腐敗中的作用也得到政府認可,有一個重要標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近日出版發行《中共黨建辭典》,收錄新詞條“網絡反腐”。
事件 “欺實馬”
2009年5月7日,大學生譚卓在杭州一處斑馬線上被一輛改裝三菱跑車撞死。警方稱,肇事者胡斌駕駛時速“70碼左右”,輿論大嘩。“70碼”的諧音“欺實馬”風靡網絡。法院一審認定胡斌交通肇事罪成立,判處3年有期徒刑。
6月30日,南京司機張明寶醉酒駕車致5死4傷,死者包括一名孕婦。法院一審認定張明寶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成立,判處其無期徒刑。
事件影響
全國依法嚴懲酒駕
酒後駕車致人傷亡案頻發,公安部展開兩個月的嚴打酒後駕車,各地也推出多項嚴管措施。或迫於壓力、或發自內心,許多駕車族“談酒色變”,暫別觥籌交錯。
張明寶案宣判當天,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佈會,回應網民嚴懲酒駕的呼籲——醉酒駕車造成重大傷亡的,應依法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事件 “唐福珍案”
2009年11月13日,47歲的成都市民唐福珍面對強制拆遷,在自家有違法建築嫌疑的屋頂澆汽油自焚,不治身亡。現場網友的一段視頻,記錄了這段觸目驚心的過程。
地方政府部門將事件定性為“暴力抗法”,唐福珍多名親屬被刑拘,房屋被拆除,金牛區城管執法局局長鐘昌林停職接受調查。
“唐福珍現象”並非個案。今年5月30日,江蘇宿遷錦繡江南小區拆遷引發血案,致3人死亡……
事件影響
拆遷條例加速修改
暴力抗拆遷事件引發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與《物權法》有衝突。北京大學5位教授近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撤銷或修改拆遷條例。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郜風濤12月16日表示,正在修訂的《徵收與拆遷補償條例》草案不久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等新條例頒布實施後,爭議很多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將肯定同時廢除。
事件 “被就業”
今年7月,網民“醬裏合醬”在多個論壇發帖,自稱“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就業”。曝光大學就業率注水——學校為提高就業率,要求沒就業的學生與虛擬的企業簽訂子虛烏有的協議。
“被就業”引發熱議,許多大學生跟帖,講述自己的“被就業”經歷。
事件影響
就業率造假,一票否決
對大學生而言,“被就業”比暫時找不到工作更難接受。因為這可能導致高校就業率數據不準確,使政府部門誤判形勢。“被就業”後,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無法享受優惠政策,有時還要繳納一些莫名其妙的人事代理費用。
“被就業”引起教育部門反思。教育部公開表示,在高校教學評估中加大違規查處力度,對就業率造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將在教學綜合評估中實行“一票否決”。
事件 “賈君鵬”現象
7月16日,一句話帖子——“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迅速躥紅,成為2009年的網絡流行語。發帖首日,點擊和回復達710萬次和30萬次。
沒人知道賈君鵬是誰,反正他莫名其妙地火了。
帖子逐漸退燒時,北京一家傳媒公司突然自曝,製造了虛擬人物“賈君鵬”,旨在幫助一款網絡遊戲保持關注度。“共動用營銷人員800余人,註冊2萬餘個ID。”這個創意讓他們賺了6位數。
靠同樣理由流行起來的,還有開心網,“偷菜”遊戲在白領中掀起追捧熱潮。
事件影響
加強監管SNS社交網站
“賈君鵬”事件引發社會對網民沉迷網絡和精神空虛現象的反思,也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文化部12月起加強對SNS社交網絡中的一些遊戲進行監管,要求各個SNS社交網絡中的“偷菜”遊戲改名。開心農場、QQ農場等網站,隨後將“偷菜”修改為“採摘”。(記者 曹剛)
責編:汪蛟龍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