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習主席中東之行專家談】中東之行更顯我國品格信譽

新聞頻道 中國青年網 2016年01月23日 17:2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中東局勢亂雲飛渡、“阿拉伯之春”殘春無夏;一些國家死水無瀾,一些國家暗流洶湧。但中國的中東外交仍然清醒、平衡、執著地推進,胸懷大勢與格局,心藏靜氣與定力。

  沙、埃、伊是中國“鄰外交”的戰略支點。中國以建設性姿態參與中東事務,發揮大國責任,展示履中不倚、與國為善、不分親疏的外交哲學和藝術。

  中東地區戰略矛盾交錯,國際關係複雜。大國首腦出訪,同往幾國者罕見。2015年,奧巴馬訪沙、普京訪伊、奧朗德訪沙、卡梅倫訪約,都是拉盟友、抱團夥。相反,中國牽挽各方、勸和促談,不結盟、不干涉,不謀求勢力範圍。

  外交者,唯達如此無我境界,方能實現全方位平衡;也唯有具備如此無私襟度,才能妥善處理中鄰美、中俄鄰關係,平衡中沙伊、中埃伊關係。可見,國家品格、國家信譽、國格魅力,構成中國中東外交之基。

  同時,擴大“朋友圈”、建立“合作圈”,才能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的“兼愛”説運用於現代國際關係理論,即是強調互信互利的整體性和平等性。

  習主席出訪三國,在講到這幾組雙邊關係時,多次闡述“兼愛”思想:強調同舟共濟、結伴而行;摒棄零和博弈、以鄰為壑;以好朋友、親兄弟、真夥伴定性,以共贏、共進、共利定調,以互信、互助、互榮定向。

  在治國理政、發展模式等方面,中國也積極貢獻著智慧,與三國分享國情觀、道路觀、穩定觀、發展觀及安全觀。在國際交往時,習主席經常引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俗語。中國一如既往,支持沙、埃、伊三國自主決定前途命運,自主探索變革與發展道路。

  習主席先後在三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中阿、中伊要做文明多樣性的倡導者,闡釋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各具特色、自成一體;應互相欣賞、學習、尊重及包容。早在2014年6月5日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主席就指出,反對一切針對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視和偏見;防止極端勢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間製造斷層線。

  習主席關於文明互鑒、互賞的講話,激濁揚清,以正視聽,給美歐輿論充滿“負能量”的文明觀、民族觀帶來強勁的清風,為瀕臨教派衝突、文明衝突的中東乃至國際反恐合作注入強大正能量。

  “9·11”事件15年來,暴恐襲擊頻發,波及範圍從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擴大到興都庫什山脈,中東、北非、南亞、中亞、東南亞,狼煙四起。西方輿論恨烏及屋、化橘為枳,甚至將特定宗教、民族與激進主義混為一談。

  伊斯蘭教以和平為主旨,伊斯蘭文明內在的和平精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領悟,也為其他文明所肯定。習主席關於兩大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重要論述,有助於匡正伊斯蘭教“清”、“真”、“正”的形象,提升溫和派穆斯林的話語權,推動文化領域開展反恐,以在意識形態源頭上遏制恐患。

  中東地區是中國“一帶一路”合作構想的必經之地和先天夥伴。習主席的三國之行,變構想為共識、變方略為政策、變計劃為項目、變項目為工程。總之,變中東國家“向東看”為“向東幹”,實乃務實合作之旅。

  無楫者不濟。中阿、中伊的經貿合作舟橋,即是發展戰略對接、利益捆綁、要素流動、資源配置及市場融合。雙方的合作真諦,是應該做到重能源又不唯能源,重資金又超越資金、基於産能合作又跳出産能合作。為此,雙方政治層面的決策與拍板尤為重要。

  習主席此訪,突出了多邊合作和雙邊合作相結合、兩腿走路、雙槳同劃的方式。在多邊合作層面,力推中阿合作論壇及其機制發揮作用,用足中國與海合會的對話平臺。如訪問首日,中沙同意推進“中國—海合會自貿區談判”,可謂開門大吉。

  在雙邊合作層面,中國與沙、埃、伊對口共建,捉對發力,“開發”出一系列合作成果:商品吸收器、資金變壓器、技術增長器、科技孵化器。彰顯中國既謀求自身發展,更積極促進共同發展的誠意。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國應像江河下游,眾水交匯、容納百川。老子主張國與國關係應互相謙下,尤其是大國對待小國,更宜以謙虛取信。

  習主席的中東三國之行,彰顯“元首外交”的境界與格局,凸顯與國為善的外交哲學。政治、文化、經濟合作深化,加重了中阿、中伊關係的戰略砝碼,有益於促進中東地區乃至全球的戰略穩定。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院長 陸忠偉)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