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北京1月20日電 (萬鵬)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習主席首訪中東是今年中國的第一場重大外交活動。縱觀習主席的外交旅程,此次中東之行是實現外交全覆蓋的最後一環,各方對此廣泛期待。截止到19日,習主席分別在沙特《利雅得報》發表題為《做共同發展的好夥伴》的署名文章,提出中沙兩國要攜手做“四好夥伴”,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題為《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提出中阿要做“自主發展道路的實踐者”、“地區和平的捍衛者”等四點主張。縱觀兩篇文章,習主席以誠摯的文筆,回顧悠久歷史,展望友好未來,為此次中東之行定下了基調。
以歷史故事,串聯起合作發展的悠久歷程
“中沙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在《做共同發展的好夥伴》一文中,習主席從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談起,以一個個歷史故事,串聯起兩國友好發展的歷程。他談到,2000多年前,古絲綢之路上,往來于雙方的駝隊絡繹不絕。中國唐代時期,大食國遣使來華。中國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鄭和遠航吉達、麥加、麥地那等地,盛讚所到之處“民風和美”,“誠為極樂世界”。1990年中沙建交,開啟了兩國關係新篇章。特別是2008年建立戰略性友好關係以來,中沙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各領域務實合作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和埃及同為文明古國,兩國人民友好交往追溯久遠。“埃及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中埃關係是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關係的起點,代表了中阿關係的高度和溫度。”習主席在《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一文中,談及中國漢代朝廷曾派遣使者前往亞歷山大,古絲綢之路成為聯絡雙方的重要紐帶,並指出,近代以來,中埃兩國人民在反殖民、反霸權的鬥爭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60多年前,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同納賽爾總統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中埃兩國由此攜手合作,邁上共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的征程。
“歷史見證了2000多年中阿長期友好交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王林聰曾撰文指出,歷史的力量塑造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加深了中阿彼此的認知和親近感,奠定了中阿之間命運與共的深厚友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國際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及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王義桅分析認為,千百年來,駱駝和帆船都是中阿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象徵。今天,“一帶一路”在中東、阿拉伯地區形成新的交匯,把亞洲大陸東西兩端對接起來,為打造中阿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效載體,昭示著中阿關係發展的美好前景。
以名言警句,提出了未來發展的重要主張
“患難見真情”,“向急於求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最大的善行”。在沙特《利雅得報》發表的題為《做共同發展的好夥伴》的署名文章中,習主席分別借用中國和沙特的俗語,感謝沙特在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向中國提供的現金和物資援助。他指出,沙特政府和人民的援助是中沙友誼的生動體現。中國人民深受感動,將永遠銘記於心。展望未來發展,習主席借用唐朝詩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提出拓展中沙關係的“三大原則”:互尊互信、平等相待是中沙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牢固基礎;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是中沙關係長期造福兩國人民的強大動力;坦誠相見、民心相親是中沙友誼歷久彌新的不竭源泉。如何進一步提高雙邊關係水平,習主席提出了“四好夥伴”的主張。從“三大原則”到“四好夥伴”,習主席為推動中沙兩國互利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跨越規劃了路徑,體現了非比尋常的戰略視野。
昨日,在埃及《金字塔報》上題為《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中,習主席再次借用阿拉伯諺語“獨行快,眾行遠”,以及中國人常講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兩句話,形容中阿雙方結伴前行、風雨同行的友好關係。習近平在文中提出,中阿要做“自主發展道路的實踐者”、“地區和平的捍衛者”、“互利合作的推動者”和“文明多樣性的倡導者”等四點主張,並指出,“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推進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係,讓中阿傳統友誼薪火相傳,讓中阿合作惠及雙方更多普通民眾”。
“中國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在中東事務中始終堅持揚正義、立信義、樹道義,走出了一條迥異於西方理念的中國特色中東外交,成為各方信賴和倚重的對象。”正如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刊發的評論分析認為,中國將繼續秉承大國擔當、貢獻大國智慧,以地區人民長遠和根本利益為先導,以中國特色中東外交理念為指引,繼續堅持政治解決大方向,以更具建設性的姿態參與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為實現中東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作出不懈努力。
(本文綜合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