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中共治國理政新方略引領中國航船駛向偉大復興

新聞頻道 新華社 2016年01月04日 19:4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這是2014年9月27日拍攝的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國夢”花壇。 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題:中共治國理政新方略引領中國航船駛向偉大復興

  新華社記者

  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上任已有三年。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努力,“中國號”這艘巨輪,正在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不斷前進。

  新華社日前發表的題為《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治國理政紀實》長篇通訊指出,三年多來,在中共中央領導下,中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全方位推進,治國理政新成就舉世矚目。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3年多前,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讓全世界讀懂了中國共産黨人的使命擔當。

  3年彈指一揮間。

  縱觀國內,簡政放權、結構調整、改革創新,在全球經濟復蘇持續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向改革要動力,以創新謀發展,創新創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之錨”。

  放眼全球,同50多個國家一道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立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加快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國以開放思維重塑新格局,不斷凸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擔當”。

  3年多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戰略佈局次第鋪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向全黨提出了時代課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以問題為導向,提出了全新的戰略思想;“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牛鼻子”,使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實踐邏輯更加嚴密。

  2014年7月8日,習近平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指出:“實現我們確定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彼時,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已經7年多,全球經濟復蘇持續乏力,發達經濟體走勢呈現分化,新興經濟體增長反復波折;而國內經濟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增長新動力不足和傳統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速從2012年起放緩至8%以下。

  過去依靠粗放式發展實現高增長的模式已經行不通,轉方式調結構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通過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中共中央做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重大判斷,這也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能力,在較大下行壓力情況下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是中共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

  加減相伴,破立並舉。簡政放權、結構調整、改革創新,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增強供給體系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央一系列重要會議的召開,均處於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重大問題的關鍵節點。

  3年多來,中共中央以智慧和勇氣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從注重需求側到強調供給側,對症下藥,推動經濟發展乘勢而進。

  從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到“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蔚然成風。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中國日均新登記企業超1.1萬家,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近60%,服務業佔比超過50%,高技術産業增速明顯快於整體工業,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創新創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之錨”。中國國家統計局去年12月表示,對完成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充滿信心。這意味著中國將向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年經濟總量,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居全球第一。

  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加速演變的世界格局,中共中央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個承前啟後的外交新格局基本形成。

  3年來,習近平出訪19次,歷時124天,足跡遍及五大洲40個國家。3年裏,10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訪華,中外領導人互訪越來越頻密;從亞信峰會到APEC北京會議,一場場“主場外交”異彩紛呈。

  從聯合國峰會闡述“五位一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總佈局和總路徑,到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從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到對發展中國家作出“堅持正確義利觀”的鄭重承諾,3年多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在全球範圍內贏得共鳴。

  “計利當計天下利。”習近平主席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參與。

  建立400億美元絲路基金;中歐班列“換擋提速”,互聯互通加速推進;從中巴、中蒙俄到孟中印緬,一條條經濟走廊抓緊建設……共享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一帶一路”猶如兩條彩帶,將44億人口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

  積極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積極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同韓國、澳大利亞等簽署自貿區協議;從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安排緊鑼密鼓推進,到獲准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中國以開放思維重塑新格局,不斷凸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擔當”。

  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中國領導人既堅持底線,捍衛利益,也加強合作,管控分歧。

  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同67個國家、5個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72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夥伴關係,全球夥伴關係網絡基本成型。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佈,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英國首相卡梅倫感嘆,中國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國際體系的看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

  “我們人民共和國的航船正在破浪前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在1年多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5歲華誕的日子裏,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滿懷豪情地向世界宣告。

編輯:楊靜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