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習大大訪英:中英文化交流互鑒 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新聞頻道 中國青年網 2015年10月21日 21: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白金漢宮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的歡迎晚宴。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盧冠瓊) 倫敦時間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舉行的歡迎晚宴並致辭。習主席表示,中國和英國是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傑出代表,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一直相互影響。中英文明交流互鑒不僅豐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進了社會進步,也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英兩國都曾創造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然而,雙方如何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擅長于引經據典的習大大,在白金漢宮晚宴上説道:“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四大發明在英國文化和科技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國富論》、《天演論》等英國名著則為近代中國思想界打開了全新視野。中國絲綢和瓷器曾經令當時整個英倫為之傾倒,發端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則使世界絲綢業和制瓷業脫胎換骨。中國的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英國人別具匠心地將其調製成英式紅茶。”

  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在英國文化中留下印記

  在18世紀末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訪華之前,有關於中國的一切,一開始都是經由歐洲大陸再轉到英國。儘管兩國一開始直接接觸較少,但是英國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少,因為歐洲大陸出版的有關中國的書籍,英國人很快便譯成英文出版。轉譯文本基本上分為三種:介紹中國的書籍;有關中國儒家思想的書籍;有關中國的文學作品。通過這些轉譯文本,英國學者開展了對中國的學術研究。

  英國學者對於中國儒家思想的認識,基本上持褒揚態度。例如,對英國“福利國家”的出現曾産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家、社會改良主義者威廉·坦普爾對孔子讚揚有加。他曾表示,“孔子的著作,似乎是一部倫理學,講的是私人道德、公眾道德、經濟上的道德、政治上的道德,都是自治、治家、治國之道,尤其是治國之道。”關於孔子的為人,坦普爾推崇備至,他説,孔子是一位極其傑出的天才,學識淵博,德行可佩,品性高超,既愛自己的國家,也愛整個人類。此外,坦普爾在《討論古今的學術》一文中,把孔子的思想與希臘哲學相提並論,他説“希臘人注意個人或家庭的幸福,中國人則注重國家的康泰。”

  中國道家思想同樣在英國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以英國著名桂冠詩人泰德·休斯為例。休斯的早期詩歌以陽剛、野性的風格著稱於世,但是他的中後期作品卻展現出一派溫馨、平和的景象。休斯研究學者們將其詩風大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歸於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道家思想影響了休斯中後期的人生態度、生態觀乃至詩歌創作。休斯從道家哲學思想的高度主張尊重自然的生命價值,提倡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呼籲人歸於自己的本原,回歸自然。他試圖用詩歌來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並致力於人類心靈回歸自然的過程,在英國文壇産生了重要影響。

  英國漢學家最早提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這個如今在中國老少皆知、耳熟能詳的説法,實際上並不是中國本土自古以來的説法。16世紀,英國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了“三大發明”,認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世界和西方歷史的進程,但培根並沒有説這些發明來自中國。1884年,英國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在“三大發明”之外加入造紙術,正式提出了“四大發明”的説法。20世紀上半葉,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説法,這個研究成果一時之間轟動了整個中國,進而傳遍世界。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産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産生重要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裏,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乃至世界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國富論》《天演論》為中國打開全新視野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逐漸傳入中國,而作為其開山之作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隨之於19世紀70年代傳播到中國,受到中國知識界的廣泛關注。傳教士、資産階級維新派、資産階級革命派、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經濟學者等各派人士在不同程度上對其進行了譯介。《國富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不同時期,對中國社會産生深遠影響。

  曾留學于英國的嚴復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其原因在於採用了《國富論》中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因此,他從1897年開始著手翻譯《國富論》,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思想。20世紀初,梁啟超等新興資産階級結合中國國情分析論説《國富論》,把亞當·斯密的學説當作反對封建壓迫、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理論依據。

  “五四運動”之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始在中國傳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早期宣傳者,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説的過程中,提出在經濟思想史上有個人主義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和人道主義經濟學等三大派系,其中個人主義經濟學以亞當·斯密為代表。20世紀30年代,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和區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經濟學家王亞南和郭大力用現代白話文重新翻譯了《國富論》。這一譯本對中國思想界學習和理解經典經濟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力度進一步擴大。

  近人論及中國近代思想歷程,多會提及嚴復翻譯的另一部著作——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嚴復本人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該書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聯絡甲午戰爭後國家危亡的狀況,向國人發出了“與天爭勝、圖強保種”的吶喊,指出再不變法將循“優勝劣敗”之公例而“亡國亡種”,為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輸入新鮮血液,引發社會巨大反響。

  絲綢瓷器茶葉傾倒英倫 工業革命推動發展

  古代中國便以絲綢、瓷器、茶葉聞名於世界,時至今日,這些物品依舊被很多英國人所鍾愛。據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便十分喜歡瓷器。2006年6月17日,在她80大壽時,英國華夏文化協會為女王準備的特殊禮物,就是一個繪有女王肖像的中國鼻煙壺。2011年4月,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婚禮,新娘美麗的婚紗獲得了人們的一致讚賞,隨之流傳開來的“婚紗所用的絲綢面料來自中國蘇州”這一消息,令國人為之驕傲。再往前推30年,威廉王子的母親——戴安娜王妃也是穿著中國絲綢製成的婚禮服步入婚姻殿堂。

  17世紀開始,茶葉逐漸成為了中英貿易的主要産品,茶成為了英國人社會生活中的必需品,這對英國的社會生活産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以1791年為例,英國東印度公司購買的茶葉達到了94754擔,英國散商所購買的茶葉也有474擔,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的茶葉進口量。英國人別具匠心地將茶葉調製成英式紅茶,形成自己獨特的飲茶特色。茶葉改變了英國人的基本生活節奏,以茶為中心的休閒生活成為英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8世紀60年代,英國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開端,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産關係發生重大改變,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生産力迅速提高,對世界絲綢業和制瓷業等産生“脫胎換骨”的影響。

編輯:呂媛媛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