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韌性、迴旋餘地,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化,“前景十分光明”。與此同時中國還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國際産能合作,拉動中國同世界經濟共同增長。
作者:陳向陽
陳向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長、研究員陳向陽
2015年10月18日,在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接受了路透社採訪。針對一系列不乏刁鑽的難題,習主席逐一予以切中要害的回答,再度彰顯舉重若輕、從容不迫、自信冷靜的大國領袖風範。採訪共計“十問十答”,扼要則有“七大戰略信號”。
一是高度評價英國政府對華務實積極政策,強調中英共同利益與戰略共識驅動雙方對接發展戰略,致力於兩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習主席強調指出,英國表示願做“對華最開放的西方國家”是一個明智的戰略選擇,也完全符合英國自身的長遠利益。英國正以實際行動歡迎中國崛起可謂順勢而為,相對於某些西方大國的口是心非乃至逆流而動、極力圍堵中國,英國的做法的確顯得高明和睿智。
當前英國政府制定了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等宏大計劃,這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有很多合作契合點。中國願同英國一道,秉持包容開放、合作共贏理念,提高合作水平,拓展合作領域,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中英關係和中歐關係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二者均面臨繼往開來的重要發展機遇。英國是歐盟重要成員國,中英關係新發展將為中歐關係全面推進注入新動力,為促進中歐“四大夥伴”關係建設作出新貢獻。
二是為中資企業加快“走出去”和中國擴大對外投資吶喊助威。
習主席指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其“突出優勢”是處於全球産業鏈中游,高鐵、核電、汽車等一大批産業和裝備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性價比好,符合很多國家需求和承接能力。中國願同包括英國在內的各國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把各自“比較優勢”銜接起來,實現聯動發展。
習主席強調“在商言商”,不能把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産生的矛盾“政治化”,不要帶著偏見看待中國企業。中國政府支持企業走出去,但強調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未來10年中國對外投資將持續增長,有關機構測算將超過1.25萬億美元,這將為中英合作提供更多寶貴機遇。兩國企業還可以加強在發展中國家的“三方合作”,把全球價值鏈的“上、中、下游”結合起來,共享發展機遇。
三是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相關問題釋疑解惑。
習主席強調中國提出籌建AIIB的目的是推動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深化區域合作。他指亞投行是一個國際性的金融機構,其規章制度和運作要由各成員國協商決定,“並不是中國一家説了就算的”。而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談判過程中,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秉承開放、包容、專業、透明的原則,達成了高質量的協定文本,53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已經簽署了協定。該《協定》在很多方面借鑒了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的做法,同時還有所突破和創新,如明確寫入了“公開、透明、擇優”的遴選管理層原則,是一項區別於現有主要多邊開發銀行章程的創新之舉。亞投行同現有多邊開發銀行是“合作互補”關係,中國“積極評價並歡迎英國加入亞投行”,願同包括英方在內的各意向創始成員國一道,將亞投行打造成專業、高效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為亞洲和全球發展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四、中國將繼續扮演“負責任與謙虛的大國”。
習主席強調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將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共同發展的促進者、國際合作的推動者”,他明確表示,隨著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針對路透社“中國是否會有朝一日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警察,在世界各地建立軍事基地以保護自己的利益?”的尖銳問題,他心平氣和地指出,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努力,不是想成為所謂的“世界警察”,更不是要取代誰。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五、積極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充分體現“發展中大國”的擔當。
習主席強調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造成氣候變化的歷史責任不同,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多作表率,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則。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中國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中國宣佈建立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今年年底召開的巴黎大會將對“2020年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作出安排,各方要最大程度展示誠意,聚同化異,相向而行。中國願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巴黎大會如期達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議。
六、耐心解釋中國光明正大的“南海政策”,理直氣壯説明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行動。
習主席首先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符合中國根本利益,也符合地區國家和人民共同期待,中國的這一戰略選擇沒有變,也不會變。
一段時期以來,美國作為南海“域外大國”,惟恐南海不亂,一再指責中國在南沙島礁正常的建設活動,不斷“放風”説什麼“要派軍艦進入中國南沙島礁的12海裏之內”,公然以“炮艦政策”威脅中國,企圖在中國的“家門口”耀武揚威、喧賓奪主。對此,習主席義正詞嚴地指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國的主權和相關權益,中國人民都不會答應。”中國在南海採取的有關行動是“維護自身領土主權的正當反應”,不應當受到懷疑和指責。南海是中國對外經濟往來的重要通道,中國比任何國家都需要南海和平、安全、穩定。“中國不願看到南海生亂,更不會主動製造混亂。”中國將繼續同南海周邊鄰國一道,通過機制對話“管控爭議”,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議,積極探索通過“合作和共同開發”實現互利共贏,維護各國依據國際法享有的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他並敦促“有關方面”也應尊重地區國家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努力。
七、以事實和大勢主動化解外界誤讀過慮,為中國經濟“打氣加油”。
針對近來外界對中國經濟“唱衰”的論調,習主席強調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符合全年增長預期目標,也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是在經濟總量10萬多億美元的基礎上實現的,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國內生産總值,其帶來的“增量”比前幾年兩位數增長還要多。更何況中國同國際市場密切關聯,全球經濟情況總體偏弱,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韌性、迴旋餘地,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化,“前景十分光明”。與此同時中國還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國際産能合作,拉動中國同世界經濟共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