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為習主席會見第八屆中美互聯網論壇代表
“數秒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機降落在美國華盛頓州佩恩機場,開啟美國訪問之旅。”9月23日淩晨,通過普通網友和眾多媒體賬號,習近平主席抵達美國西雅圖的消息在第一時間傳遍了微博。幾分鐘後,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手挽手走下舷梯的系列照片掀起了一陣“點讚”熱潮。
而在美國,中國國家主席的來訪,也在這幾天成為新媒體平臺的熱點事件。在社交網站推特上,每逢習主席出席重要活動,平均每5分鐘就有近百條媒體報道和網友評論發出。
不只“快”,更有“料”。乘著新媒體這架“專機”,海內外網友們足不出戶,就能“跟著習大大去美國”。遇上難得的“大場面”,中美新媒體各顯神通,競相烹制出自己的新聞大餐,架起了兩個大國間溝通的橋梁。
怎麼看?
形式多樣各顯神通
在國內,新媒體的新聞大戰從出訪前就已打響。“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海外網)、“習總‘大外交’,中美‘新常態’”(新浪網)、“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搜狐網)、“不畏浮雲遮望眼”(鳳凰網)……從門戶網站到“兩微一端”,各大媒體拿出看家本領,製作了各具特色的新聞專題,進行集成報道。
除了固定的行程報道外,如何利用多樣的形式呈現更立體更豐富的內容?此次出訪為新媒體報道形態創新提供了試水的機會。
“圖解”正成為新媒體平臺的報道“標配”。通過圖片和圖表,以直觀便利的方式呈現和解讀行程、梳理歷史,已經是新媒體平臺贏得關注的重要手段。
人民網推出了《習近平6次訪美一覽》《習近平訪美的8個小故事》等多個圖解新聞,海外網以圖文互動的時間軸梳理了中美關係大事記,中國日報網站則利用圖表向外國讀者呈現了習近平成為國家領導人的過程。
視頻也是新媒體的拿手好戲之一。在內容上,既有將中美兩國領導人卡通化的動畫,也有實地採訪中外民眾的“接地氣”作品。
今年以來,以中央媒體為代表的國內媒體紛紛“出海”,利用海外社交平臺傳播中國聲音。在習近平訪美前後,《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媒體在推特、臉譜和優兔等社交網絡實時直播出訪活動,講述中美交流的生動故事,引起了美國媒體和海外網民的關注,也讓倡導中美之間合作對話的聲音更加響亮。
“他是一位非常謙遜的領導人”、“如果我未來的丈夫像他一樣,我會很高興”。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在視頻網站優兔上發佈的英語視頻《誰是習大大》,就“誰是習大大”的問題採訪了15個國家的留學生。這一視頻也引起了CNN、《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許多美國媒體的注意,CNN甚至還在網站上分析了視頻的配樂。
事實上,習近平訪美之旅受到西方主流媒體網站的集中關注。《紐約時報》派出首席外交事務記者跟隨採訪,並在推特等社交平臺實時發佈最新消息;在西雅圖當地報紙《西雅圖時報》網站,習近平的照片出現在網頁的最頂端;在《華盛頓郵報》、美聯社、赫芬頓郵報等媒體網站,相關消息均在持續滾動直播。
抵達現場、歡迎人群、晚宴菜單……在微博上,眾多媒體賬號以及學習粉絲團等草根用戶向網友全景式地展示了習近平的訪美細節。而在大洋彼岸,“推特直播”也在同步進行:習近平講話的英文稿、手舉“歡迎習主席”的華僑華人……這些生動的細節,在兩國的社交媒體互相流動,烘托了出訪的友好氛圍,也凝聚起了兩國人民的情感。
看什麼?
既有高大上也有小清新
如何講好中美關係這個“高大上”的故事?對新媒體而言,既要關注程序報道,也要關注延伸報道,尤其是貼近讀者、饒有趣味的“小清新”內容。
近年來,在國家領導人的出訪報道上,新媒體屢有創新、出彩之舉。此次習近平訪美,中美兩國新媒體在報道內容上同樣各具特色。
一是“提幹貨”,從民眾關注的角度加強解讀分析。經濟形勢、地方合作、網絡安全、環境保護……中美合作中蘊藏著哪些機會?透露出怎樣的信號?中美新媒體各顯其能,挖掘出演講、會談背後的價值。
例如,海外網在全程追蹤出訪進程的同時,突出海外聲音和華人視角,並通過“第一解讀”和“名家沙龍”為讀者提供權威解讀。而“俠客島”和“學習小組”微信公號,相關的解讀文章收穫了數十萬人次的閱讀。值得一提的是,為配合習近平首次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9月21日海外網舉行第二期名家沙龍,以“習奧會與中美關係”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境外媒體、讀者網友共同探討時局。會後推出《中美關係,怎麼走,去何方?》《中美關係:超越傳統大國關係邏輯》《觀察中美關係,莫為浮雲遮望眼》等8篇原創稿件,有西班牙僑聲報、意大利僑網、緬甸中文網、德國萍聚社區、戰鬥在法國社區、意大利華人街網、美國漢納網等11家境外華文媒體超過30次的轉載報道。
海外網發揮新媒體優勢,在摸索向海外推送稿件落地模式的同時,加深了同海外媒體的聯絡和交流。系列原創稿件在海外華人圈尤其是在美華人中産生了積極影響。自9月23日以來,共有美國國際日報、德國開元網、西班牙《僑聲報》、新西蘭天維網、德國在線、緬甸中文網、希中網、日本財經週刊、法國新歐洲、新加坡獅城論壇、北歐華人網、愛爾蘭新島傳媒、阿根廷新大陸週刊、歐洲華人街等15家海外華文媒體轉載了70余篇次稿件。其中《習近平訪美系列解讀》等稿件獲得多家海外媒體同行“點讚”。
二是“抓細節”,以小故事講出大趨勢。30年前,一張“石家莊地區食品協會主席”的名片引發兩國媒體關注。在6次訪美的經歷中,習近平見過的人、去過的地方,這些歷史的細節被兩國新媒體充分挖掘出來,成為中美關係發展的注腳。
三是“軟新聞”,講述好聽好看的故事。例如,“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會不會在西雅圖購物?”《西雅圖時報》網站從這個有趣的問題入手,向讀者介紹這位充滿魅力的國家主席夫人,表達了美國人對她喜愛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