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習主席西雅圖走心演講體現戰略家的坦誠、擔當

新聞頻道 光明網 2015年09月26日 10: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光明理論·習近平出訪專家談十一】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 達巍

  當地時間24號,習近平主席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開始他對美國國事訪問行程的第二站。回顧習主席在華盛頓州的訪問,雖然時間只有短暫兩天,但日程豐富,從經貿,科技學術人文等層面,全面涉及,可説是真正體驗到了最地道的美國文化。其中,習主席在西雅圖出席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辦的歡迎晚宴上的演講,堪稱西雅圖之行的重頭戲,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習主席的演講走了美國人的心

  習主席的演講既全面闡釋了中國的發展願景,也正面回應了美國的關切,是一次非常走心的演講。具體而言,演講有三大特點。

  一、習主席準確闡釋了中國發展願景。他不僅回顧了自己的經歷,而且把中國夢講得很形象透徹,把中國在幹什麼,發展起來以後在國際舞臺想幹什麼都講得很清楚。

  二、正面回應了美國對中國的疑慮。對南海問題、亞投行、改革開放等美國各界對中國的各種關切,習主席都做了概括,很有針對性地做了回應,沒有回避任何一個難題。例如,他重申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變;中國會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中國反對網絡商業竊密,也反對針對政府網絡的黑客行為。

  三、他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的小故事,給美國人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講了在梁家河插隊、成長的經歷,以及40多年後回去的見聞,用梁家河這個小村子的變化,來説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成就,形象地告訴美國人民中國是如何發展的;他講到中國反腐沒有“紙牌屋”,用美國文化的一個流行詞,使美國人民很容易就懂得中國反腐的本質和意義,這樣既表明中國反腐的決心,也有利於反腐追逃得到美國的配合;他講了《老人與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及閱讀美國經典讀物、了解美國政治家和文學家的經歷,這些説法很好地拉近了中美兩國的距離,拉近了習主席與聽眾的距離。

  美國人民非常喜歡講故事的方式。習主席沒有用特別的概念,沒有用國內熟悉的語言體系,而是用敘事化的方式娓娓道來,演講非常成功。可以説,這是一場場潤物細無聲的走心演講,而且不僅走了中國人的心,也走了美國人的心。

  中國並不是現行國際體系的革命者

  習主席就中國政策取向談了九點意見。他強調,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這既闡釋了一個事實,也回應了美國的疑慮,應該準確理解。

  第一、參與者。中國是現有國際體系的一個成員,而且我們從中獲益,會繼續待在這個國際體系之中。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第二、建設者。現有國際體系有其不合理之處,需要改變。比如,亞投行就是針對亞洲基礎設施開發資金不足問題而存在。再比如,IMF的份額反映國際力量的變化,份額改革不是中國一家在做,是跟美國一起在做。習主席既傳遞了中國的立場,也是有針對性地回應美國的疑慮。

  第三、貢獻者。我們是現行國際體系其中一員,發揮建設性作用,但不是另搞一套,不是分庭抗禮,而是做出貢獻。同時,做出更大貢獻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我們的希望。它們最希望中國做出的貢獻,首先還是發展——中國發展起來以後,發展中國家希望分享發展果實,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其中既包括經驗,也包括紅利;在安全上,發展中國家也希望中國發揮更大作用,在維和、對外軍事合作等方面不斷增加貢獻;很長時間以來發展中國家有一個願望,認為現有政治經濟秩序不盡合理,有改革願望但缺乏改革能力,他們希望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替他們説話。當然,中國也一直是這麼做的,在聯合國、多邊組織場合,中國基本替它們説話,表達它們的立場。

  同時,從上合組織到金磚機制;從亞投行到亞信峰會,中國主導和發揮主要作用的國際機制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有吸引力。美國擔心中國在現有的國際體系之外另起爐灶,建立一個平行的國際體系。習主席的講話首先是在回應憂慮:中國並不是現行國際體系的革命者,並不是建立一個新的國際體系,而是與時俱進,改革完善,推動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

  “修昔底德陷阱”是炒作起來的

  如何在新起點上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習主席表示,中美雙方要正確判斷彼此戰略意圖。他建議,中美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閡,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強調“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習主席的這一論述,深刻體現了一個戰略家的坦誠、擔當。

  減少戰略誤判,關鍵是靠高層交流。因為有資格做戰略判斷的還是國家領導人,是決策者。這就要求高層交流不能走形式。習主席同美國領導人之間的三次交往,在增信釋疑方面很成功,三次都與美國領導人有實質性的交流。

  同時,減少戰略誤判還需要建立兩國之間在軍事和安全領域的互信措施,確保兩國不擦槍走火。去年中美簽署了兩個諒解備忘錄,即《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諒解備忘錄》和《中美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諒解備忘錄》,是加強對彼此戰略意圖了解、增強戰略互信和管控危機、預防風險的重要措施。這次還會有新的協議出來。這些努力,包括網絡安全談判在內,是給中美關係托底,把兩國因意外發生衝突的情況避免掉。

  把最壞的情況避免掉,領導人加強交流,就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其實,“修昔底德陷阱”首先是個人造的概念,意思是説一個國家崛起時,守成國擔心崛起國的挑戰而率先採取行動;崛起國擔心守成國阻止它崛起,也想率先行動。對於雙方而言,恐懼是一種心魔,更多是心理、戰略誤判和猜忌。某種程度而言,“修昔底德陷阱”一説是炒作起來的,並不是鐵律,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會打起來。

  回顧20世紀歷史,不是完全重復過去的歷史,還是有進步的。德國崛起的時候,跟英國打起來;後來日本在東亞崛起,和美英打起來。一戰和二戰時候,崛起國和守成國都發生了戰爭。但是蘇聯崛起時,美蘇沒有發生戰爭,與之前比是有進步的。雖然兩國也發生了冷戰,但是進步性不容置疑。我相信,中美之間會比比美蘇更進一步。儘管中美有很多矛盾問題,但中美有相互依存的經貿和非常深厚的人文交流。中美之間,冷戰不會發生,熱戰更不可能。所以説,歷史還是在進步,不能説都是在重復。

  網絡問題可能成為中美將矛盾點轉化為合作點的新例子

  習主席在演講中指出,中美雙方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採取建設性方式增進理解、擴大共識,努力把矛盾點轉化為合作點。習主席的講話為中美雙方妥善有效管控分歧指明了方向。雖然不是所有矛盾點都能轉化為合作點,但矛盾點一旦能轉化為合作點,就一定會事半功倍。在雙方的分歧方面,即使是往前一小步,對中美關係大局而言都是一大步。

  中美之間有兩個原來矛盾點轉化為合作點的例子。一個是兩軍關係。原來中美兩軍之間矛關係很不好,但是從2012年以來,逐漸好了,並成為中美之間的亮點。比如,去年雙方達成的《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諒解備忘錄》和《中美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諒解備忘錄》兩個危機管理的機制,就是兩軍的亮點表現。第二,中美聯合應對氣候變化。2009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美未達成協定,大會後,所有的美國輿論均一面倒地抨擊中國政府,中美關係將會進一步惡化,碳關稅將會徹底攪亂中美的貿易關係。2014年,中美兩國在北京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氣候治理成為中美關係的亮點,成為正能量。

  未來,網絡問題可能成為中美將矛盾點轉化為合作點的新例子。當然,這種變化需要一定條件,與觀念和發展階段緊密相關。中美是兩個網絡大國,是兩個網民最多的國家,而且有大的網絡企業,兩國都高度依賴互聯網。所以,習主席講到,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國際社會應該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中國願同美國建立兩國共同打擊網絡犯罪高級別聯合對話機制。他同時表示,中國也是黑客攻擊的受害國。中國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鼓勵或支持任何人從事竊取商業秘密行為。不論是網絡商業竊密,還是對政府網絡發起黑客攻擊,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都應該根據法律和相關國際公約予以打擊。所以,中美都可能是網絡安全問題受害者,都可能被第三方,被黑客攻擊。所以,網絡安全是中美雙方共同利益,起碼是一個共同利益大於分歧的地方。對於分歧,不能政治化,而應該就事論事,解決矛盾,擴大合作。現在來看,習主席充分釋放了善意,是一個好的開始。(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採訪整理)

編輯:盧玲艷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