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習近平國家公祭日講話23次提和平

新聞頻道 中國新聞網 2014年12月13日 15: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天出席在南京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並講話指出,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視頻:習近平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來源:央視網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題:國家公祭日:習近平講話23次提“和平”

  作者:馬學玲 陳伊昕

  “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13日,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這樣説。

  這一天,是中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10時,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此次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名義舉行,體現出國家公祭最高規格。

  77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開始在中國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歷史不容忘卻,77年過去,中國對此依舊刻骨銘心。在今日的講話中,習近平歷數了當年中國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三分之一建築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3500萬人的沉重代價”。

  “30萬,三分之一,8年,3500萬……習近平用數據型的史實,歷數日本當年對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説明我們雖然一直主張‘中日友好’,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忘記歷史、忘卻傷痛。”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向中新網記者分析。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楊伯江注意到,在回顧歷史之後,習近平緊接著提到的是感動、感恩,其中包括“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更包括“德國的約翰·拉貝、丹麥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美國的約翰·馬吉”等眾多國際友人的無畏義舉,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正義審判等。

  “這讓人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一種沉痛,更是一種振奮和激勵,一種來自世界的正能量。”楊伯江對中新網記者説。

  在周永生看來,同時這也是對日本部分政治人士在歷史問題上“大開倒車”的強力反擊證據。近年來,日本政壇有一股急劇“右轉”的勢力,不僅大搞“歷史修正主義”,為侵略歷史翻案,還試圖突破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為未來能夠公開使用武力、海外用兵打開大門,引起鄰國和國際社會的擔憂。

  由此,周永生認為,習近平今天有關“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的表述,頗具現實針對性,並以此警醒世人——“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一詞,不僅在上述這句話中出現5次,更是習近平今日全篇講話的高頻詞彙。據中新網記者統計,在這篇2100余字的講話中,習近平23次提及“和平”,貫穿始終。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習近平對於和平的強調,首先則內化於今日公祭儀式的意義之中,他説,“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此外,在儀式中,還有77名南京市青少年宣讀《和平宣言》這一環節。中國媒體發表的評論説,“今天,我們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是對自己的和平發展負責,也是對世界的和平發展負責。只有還自己以信念和希望,才能給世界以信念和希望。”

  緊接著,習近平又強調:“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

  周永生對此指出,習近平這一表述頗具大局意識,“在這樣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場合,強調把極少數軍國主義分子和廣大日本人民區分開來,顯然,這是一份面向未來的宣言。”

  “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與日本右翼勢力的鬥爭將長期存在。對於試圖否認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戰爭的任何言行,絕不能姑息,這是對中國負責,也是對日本負責,更是對世界乃至全人類負責。”周永生説。

  在楊伯江看來,習近平這一表述頗具戰略高度,不僅包括中日關係,對於處理與曾對中國進行過侵略的一些西方國家關繫上,也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完)

編輯:李丹 責任編輯:張蘭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