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盤點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打破慣例 “定調”出訪

新聞頻道 人民網 2014年11月25日 19:5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014年3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發表題為《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的署名文章。

  “正如鄧小平先生所説:真正的‘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我們願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做中印友好的積極推動者。”

  ——摘自習近平印度署名文章《攜手共創繁榮振興的亞洲世紀》

  人民網11月25日電 (李警銳) 11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G20峰會及訪問澳大利亞、新西蘭、斐濟的南太之行圓滿結束。在為期10天的訪問中,習近平發表了《開創中澳關係更加精彩新篇章》、《共同描繪中新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永遠做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真誠朋友》三篇署名文章,再一次發出中國聲音,向世界播散中國智慧。

  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已完成11次出訪,足跡遍及亞、非、歐、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洲的31個國家,並先後在13國海外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開創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公共外交方式。有專家認為,這打破了中國國家主席出訪的習慣做法,可以説是又一次外交創新。另外,這些署名文章有意選擇發表在“當地權威報紙”,是出訪前對國外媒體“種種分析和猜測”的“很好回應”。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凡事基於‘心願’,‘心願’越大,力量就越大”……習近平13篇署名文章談及經濟合作、友好關係、中國夢與各國夢,描繪出一幅生動圖景:中國誠心誠意同各國相處,一心一意共謀發展,攜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以寬廣的胸懷共享發展成果。署名文章為歷次出訪“定調”,贏得“滿堂彩”。

  談經濟合作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

  尋找利益契合點,充分釋放合作潛力,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向世界再次傳達中國“友好、合作”的意願。在韓國和蒙古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堅持互利合作,強化利益融合。經貿關係一直是中韓關係的亮點。”“中蒙應該做可共享、謀共贏的互利夥伴;做可攜手、促和平的合作夥伴。”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正是秉持這種精神,推動中歐經貿合作也就成了習近平訪問歐洲四國的重點。 “北京和阿姆斯特丹相距近8000公里,但再遠的距離也不能阻擋中歐相互走近、擴大合作的步伐。” 2014年3月23日,在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之際,習近平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發表題為《打開歐洲之門 攜手共創繁榮》的署名文章中説。

  “讓我們超越簡單的買賣關係,以更加創新和開放的思維,賦予中德合作更多戰略內涵”,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強調。

  “中法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民族,只要雙方抓住機遇,相互支持,合作之路必將越走越寬”,“比利時是歐盟總部所在地,被稱為‘歐洲心臟’。‘心臟’脈動越有力,就越能為中歐合作輸入更多血液。”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説。

  在習近平兩亞之行中,則充分落實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在印度發表的《攜手共創繁榮振興的亞洲世紀》署名文章中説,“作為亞洲經濟兩大引擎,我們應該做引領增長的合作夥伴。我相信,‘中國能量’和‘印度智慧’將釋放出巨大潛能。我們要共同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探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引領亞洲經濟可持續增長。”

  凝聚共識,共謀發展。在習近平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經濟合作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建立在與眾多國家經貿往來、經濟合作基礎上的。另外,談經濟合作還不斷開拓新領域,在發表的署名文章中進行“頂層設計”,比如強調“一帶一路”,把中國已有的對外合作的基礎和今後將要發展的方向更好的結合起來。

  談友好關係

  合則兩利,爭則兩傷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習近平剛剛結束南太之行,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斐濟發表的署名文章談及與各國的友好關係,不僅拉近了中國與南太國家的距離、深化了友誼,而且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大周邊外交佈局。

  習近平在斐濟的署名文章《永遠做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真誠朋友》中提出,“我們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要做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好夥伴;要做相知相親、常來常往的好朋友。” 在澳大利亞的署名文章中,他強調要“挖掘合作潛力,厚植友好情誼,攜手開啟中澳關係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中塔戰略夥伴關係”“建立中馬面向未來的全面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攜手推動中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走實走深”……人民日報評論稱,習近平在國外主流媒體上發表的署名文章大氣豪邁,傳遞著友好合作、互利共贏的堅定信心。

  合則兩利,爭則兩傷。習近平的13篇署名文章,蘊含著中國13億人民對“和平、發展”的期盼、對“睦鄰、友好”的嚮往。外交學院外交係副教授熊煒説,習近平在出訪國家主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從公共外交角度講,是國家首腦、國家領導人身體力行推動雙邊關係發展,重視與對方關係的維護與促進。

  “中國是一頭獅子,説明中國有巨大的發展潛能;中國又是一頭溫和、文明的獅子,表明中國不會隨意行事,在發展中一定會照顧到國際社會各國的共同利益。”崔洪建進一步指出,習主席出訪發表署名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信息:中國是在不斷融入現有的國際秩序之中,中國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去改進,但不是將一切推倒重來。

  談中國夢與各國夢

  利在兩國,惠及世界

  習近平署名文章中對“中國夢”的闡述內外相通,與各國發展戰略生動契合。習近平提到的斯裏蘭卡的國家夢想“Madhina Chintan”——斯裏蘭卡總統內戰後重振經濟的構想,以及韓國“第二次漢江奇跡”都是兩國領導人各自的標誌性政策。

  在對中亞和南亞4國的訪問中,針對致力國強民富的新興國家,習近平提到了“馬欣達願景”、建設“傑出印度”等民族振興規劃。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結合起來,願以中國發展紅利普惠周邊與世界,展現了中國的遠見與擔當。

  “中國夢是這屆政府的主題,尤其是需要向外界傳達。對內中國夢是凝聚共識的事物,對外則是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心存疑慮的解答。” 崔洪建説,在他國發表署名文章闡釋中國夢,旨在告訴國際社會中國未來發展方向,中國做什麼不做什麼,中國夢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給他國帶來怎樣的好處,解除他國對中國産生的憂慮,是一種內外相通的表達。

  熊煒表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它是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願望是相通的,所以中國夢不僅要凝聚中國人的力量,也需要凝聚海外人民攜手共建。習主席利用出訪的機會向世界人民闡釋中國夢的內涵,也激起各國人民建設美好國家的追求,與中國夢的理念結合起來,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握國際大局,發展合作共贏的決策思想。

  堅守中國國家立場,發出鏗鏘中國聲音。習近平創新外交方式,以署名文章向外傳遞“合作、友好”的意願,從正面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不必要的成見和誤解,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尊重中國,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開啟更多、更深層次的交往與合作。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張蘭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