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習近平演講為何“走心” 3個特點打動人

新聞頻道 人民網 2014年11月19日 10: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中澳發展夢想-並肩實現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是人群中的大塊頭,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塊頭要怎麼走、怎麼動,會不會撞到自己,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佔了自己的地盤。”

  ——摘自習近平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

  演講,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

  在11月10日舉行的APEC歡迎宴會上,習近平説,“這幾天我每天早晨起來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氣質量如何,希望霧霾小一些,以便讓各位遠方的客人到北京時感覺舒適一點。”語氣幽默,充滿生活氣息,一下子拉近了與參會者的距離。

  在重大外交活動中,習近平都會以演講的方式,傳遞中國聲音,表達中國態度。其演講特點可親可敬又沉穩大氣,善於打比喻、講故事,內容“接地氣”、風格真性情。

  特點一:接地氣

  一位優秀的演講者善於拉近與聆聽者之間的距離。

  習近平的演講就具有這樣的效果。他經常採用比喻和一些極具生活氣息的表達,讓人們能夠聽得懂,記得住。這些很“接地氣”的大眾語言輕鬆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在今年3月27日舉行的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引用拿破侖的話,巧妙地將中國比喻成一頭睡醒的獅子。他説,“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議會大廈的演講一開始,習近平就微笑著説,“這是我第五次踏上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澳洲大陸。1988年以來,我訪問過除塔斯馬尼亞州之外的五個州和兩個地區,對澳大利亞有著美好的回憶。”短短兩句生活味十足的話,習近平就拉近了自己與澳洲人民的距離,難怪會被澳大利亞媒體譽為“最了解澳大利亞的中國領導人”。

  當談到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憂慮時,習近平風趣地説,“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是人群中的大塊頭,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塊頭要怎麼走、怎麼動,會不會撞到自己,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佔了自己的地盤。”

  “也有人説,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並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 在前不久剛結束的APEC會議上,習近平的講話質樸、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讓人感覺到了另外一種力量。

  特點二:講故事

  形成共鳴的故事,往往能夠直達聽眾心靈。

  2012年2月15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美國時,在華盛頓一次演講中講到了一個故事。習近平説,1992年春天,我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工作時,從報紙上看到一篇《啊!鼓嶺》的文章,講述了一對美國夫婦對中國一個叫“鼓嶺”的地方充滿眷念與嚮往,渴望故地重遊而未能如願的故事。

  “1992年8月,我和加德納夫人見了面,並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時曾唸唸不忘的鼓嶺。那天鼓嶺有9位年屆90高齡的加德納兒時的玩伴,同加德納夫人圍坐在一起暢談往事,令她欣喜不已。加德納夫人激動地説,丈夫的遺願終於實現了,美麗的鼓嶺和熱情的中國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納為什麼那樣深深地眷戀著中國。我相信,像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兩國人民中間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堅實的民意基礎。”習近平用一個故事拉近了中美民眾之間的距離。

  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議會大廈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到了一則澳大利亞孩子給他寫信的故事。

  “來之前不久,我和夫人收到了塔斯馬尼亞州斯科奇—歐克伯恩學校16名可愛的小學生的來信,他們在信中描繪了那裏的獨特物産和美麗風光,特別提到了塔胡恩空中棧道、大峽谷,當然還有‘塔斯馬尼亞惡魔’,還説如果去大峽谷的話還有可能撿到美麗的孔雀羽毛。這讓我充滿了好奇。”

  “我期待著明天的塔斯馬尼亞州之行,期待著同這些孩子見面。”一段展現真情的話語,讓人感受到了一個親切的“習大大”。

  在這次演講中,習近平還特別提到了馬克林教授——一位中澳友誼發展的見證者。

  “今天,我們很高興地邀請到了格裏菲斯大學的馬克林教授。1964年,馬克林教授首次赴華任教。半個多世紀來,馬克林教授60多次訪華,在親歷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亞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

  “今年9月,馬克林教授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我要對你及眾多澳大利亞人士為中澳友好作出的貢獻,表示誠摯的謝意!”全場掌聲雷動。

  演講結束後,一位前來旁聽的當地人本傑明對媒體説,“習主席的演講很精彩,他特別提到了馬克林教授,一個普通的澳大利亞人和有關他的這麼多細節,我聽著很感動。”

  特點三:充滿自信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剛果,並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這也是中共十八大和全國兩會後,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

  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和在剛果國會演講時,習近平在媒體的聚光燈下顯得溫和、放鬆和自如,演講中也加進了不少自己當場的思考和發揮,並與聽眾現場互動。自信從容,習近平展現的新風格,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信從容是一位出色的演講者所必備的品質。

  這種風格在之後的演講中俯首可拾。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在出席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時表示,“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亞太發展前景取決於今天的決斷和行動。我們有責任為本地區人民創造和實現亞太夢想。”

  當他平和地宣佈,“中國還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産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輿論分析認為,這再次彰顯了中國的引領作用。

  在2014年11月15日出席G20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習近平滿懷自信地説,“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勢頭”,“作為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主辦國,中國願意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發揮更大作用”。

  有評論説,習近平的發言自信沉穩,從中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中國的自信心增強了,在國際上發聲的“底氣”也更足了。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