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解讀:G20峰會成果凸顯中國引領色彩

新聞頻道 人民網-時政頻道 2014年11月18日 11: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1月1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在會晤前合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11月15日至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澳大利亞布裏斯班舉行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九次峰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倡導做共促經濟改革的發展夥伴,落實全面增長戰略,推動世界經濟從週期性復蘇向可持續增長轉變,並與與會國家達成系列共識。那麼,這些共識將帶來哪些影響?人民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解讀1:

  習近平G20峰會講話

  刷新中國形象 凸顯中國“底氣”

  與往年的G20峰會相比,這一次習近平的講話有什麼不同?復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朱傑進表示,這一次G20峰會給人最大的感受在於,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引領作用越來越明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多,扮演的角色也愈發重要。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則認為,從這次G20峰會上習近平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自信心增強了,“底氣”也更足了。可以説,這次的G20是由中國“塑造”的。

  “引領”、“信心、”、“塑造”……這些詞構成了外界對這次習近平出席G20峰會的評價。

  解讀2

  經貿合作

  尋求共識 發掘經濟增長新動力

  這次峰會,習近平主席這兩方面講話引起與會各國普遍關注。“中方在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將互聯互通作為核心議題之一,目的就是開闢新的增長點。”在11月15日舉行的G20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習近平説,“落實全面增長戰略,重要的是發掘和培育持久增長的動力,形成各國發展創新、利益融合、增長聯動的新局面。”此外,在11月16日舉行的G20峰會第二階段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説,“貿易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二十國集團有能力、有責任推動建設統一、開放、普惠的全球大市場,推動多哈發展回合談判早日完成,還要營造有利於各國發揮特長、實現優勢互補的貿易環境,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並獲益。”

  對此,朱傑進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習近平這次明確提出要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聯動增長,這向西方國家表達了鮮明的態度:不能一味採取量化寬鬆的經濟政策,不管有多難,也要進行經濟結構上的改革。要拿得出政治勇氣,才能發掘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陳鳳英錶示,自由貿易區的安排必須是開放的、包容的、透明的,不能是相互競爭的,否則會導致世界貿易體系的碎片化、封閉化,對各國都沒有好處。要實現真正自由開放的自由貿易,僅靠中國是難以推動的。所以説,習主席的講話是在引領G20的其他成員國,共同把自貿區建設好、完善好。

  解讀3

  國際反腐

  加大力度 讓外逃貪官無藏身之地

  反腐敗是當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普遍關心的一個重大議題。在16日的會議上討論增強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議題時,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全球稅收合作,打擊國際逃避稅,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提高稅收徵管能,要深化反腐敗國際合作。

  在本次峰會發佈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布裏斯班峰會公報》上,與會成員領導人核準了支持增長和抗風險的《2015-2016年G20反腐敗行動計劃》,同意採取行動建設反腐敗合作網絡,包括加強司法互助,返還腐敗資産,拒絕為腐敗官員提供避罪港。

  對此,朱傑進表示,嚴重的腐敗問題對於經濟的增長具有抵消作用,這一點在G20與會各國中的共識度是比較高的,所以説反腐敗能夠成為本次峰會的議題是有合理性的。G20在建立之初只是一個應對金融危機的機制,缺乏實實在在的協議性內容。這次從反腐敗問題出發,在這個領域培養逐步培養互信,有助於G20本身形成向長效治理機制的轉型。

  解讀4

  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破解弊端 發揮中國引領作用

  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有助於增強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今年是佈雷頓森林會議70週年,各方都在總結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經驗,進一步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習近平在15日的會議上説,“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這一點也引起了普遍關注。

  對此,陳鳳英錶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一直是中國在G20峰會中的核心訴求。當前的國際金融體系存在明顯的弊端,習近平講話把這一議題上升到了歷史的高度。與此同時,今年金磚國家的合作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建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這是二戰後第一個沒有發達國家參加的國際金融機構,是對於國際金融體系是一個補充,也對G20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編輯:余曉玲 責任編輯:張蘭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