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人民網北京9月19日電(記者曾偉 實習生譚潔羽)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重要演講,強調“中印用一個聲音説話,全世界都會傾聽”,彰顯了中方對中印關係的重視,在印度洋再次颳起一陣“習旋風”。
那麼這次講話透露了哪些信號?中國提出“中印用一個聲音説話”出於什麼考慮?它的戰略意義何在?有關專家認為,習近平的講話充分體現了中方的戰略佈局及中印共同的利益契合點,印度洋地區是戰略要地,中方在與印度進行經貿往來、區域合作、推動國際秩序多極化等方面中國都將積極作為,尋求更大空間。
1
國家安全:
繞不開的海上通道
習近平對印度的訪問,可算是周邊外交格局的重要一站。南亞是我國周邊外交的新經略重點,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當今全球90%的洲際貿易和2/3的石油供給都是通過海路運輸的,印度洋的集裝箱運輸佔全世界總量的一半。開拓印度洋出入口,也就對貿易運輸通道有了話語權。
社科院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葉海林認為,“印度洋是我們繞不開的海上通道”,這也是我國分外重視此地區的核心因素之一。通過打通中國內陸的出海通道,可以實現邊疆內陸“沿邊開放”和“對海開放”兩翼齊飛的開放新格局。
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旭向記者介紹,我國一半以上的原油靠進口,其中大部分又必須通過印度洋航線。因此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對我國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2
經濟利益:
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
中印作為亞洲兩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世界公認的新興經濟體。習近平在演講中也提到,南亞是充滿希望、潛力無窮的次大陸,可望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極。2013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後出訪的第一站就是印度,中印共同提出了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倡議,各國聯動發展未來可期。
“南亞地區是世上僅剩的兩塊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之一。”葉海林説,我國和印度作為亞洲兩大重要經濟體,彼此間的合作可為雙方帶來巨大利益。
王旭説:“習主席在外交工作上的一大特點是務實合作,在經濟方面展開闔作的都是十分成熟可行的。”他認為,中印之間在發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在資金、技術、人才上有大量的儲備和優勢,這都是我們在合作中可以交流的。“比如鐵路的合作,我們不一定要搞高鐵,我們可以幫助印度進行舊有鐵路網的改造,解決他們實實在在的需要。”
3.
國際秩序:
多極化進程中的兩支重要力量
印度是一個經濟不斷發展、政治地位不斷上升的國家,也是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周邊國家。習近平在印度的演講中回顧,鄧小平曾説,只有中印都發展起來了,才會有真正的“亞洲世紀”;尼赫魯也説過,印中走到一起是亞洲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習近平倡議兩國用一個聲音説話,讓全世界傾聽。
駐印度前大使孫士海説,印度和中國有眾多相似之處。在國際舞臺上,印度一直在謀求在多極世界中作為一極來發揮力量作用。作為地區大國,印度在地區問題、雙邊問題乃至全球問題上都有不可忽視的話語權。也正是因為中印都是大國,兩國之間必須更加謹慎地制定對待彼此的政策,時刻看大局、看整體,不被一時一事的問題所困擾。
4
戰略協作:
“東向”對接“向西開放”
習近平在講話中説,要推動中國向西開放和印度“東向”政策實現對接,雙方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打造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生産基地、最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最具牽引力的增長引擎。
王旭提出,無論是印度的“東向”還是我們的“向西開放”,最初制定的初衷都是發展兩個各自的欠發達地區。“印度的意圖並不是向一些外界揣測的那樣是為了進駐太平洋,制衡中國。對於中國而言,向西開放也是為了解決我國發展的可持續問題,要向外延伸。”因此,雙方政策合作的基礎都是本國的民生問題。王旭説,習近平反復強調領導人之間治國理念的交流,因為國家間在理念上能彼此理解、消除不信任,才能達到真正的真誠合作、共謀發展。
葉海林認為,“東向”和向西開放的對接是很好的政策對接點,印度的東北部和中國的西南部跨著孟加拉灣相望,中印之間可以加強合作,共同打造環孟加拉灣的多邊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