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從元首外交看周邊外交大轉型

新聞頻道 瞭望 2014年09月16日 16:0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趙明昊

   ■在周邊外交全局的“穴位”上著力

   ■需應對陸海兩大戰略方向新威脅

  近期,習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並對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裏蘭卡、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今年中國最高領導人面向周邊的又一重大外交行動。

  十八大以來,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著力探索和打造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不斷強調和強化周邊在中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習近平主席先後訪問中亞、東南亞、東北亞等周邊次區域戰略板塊,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地區合作構想,以元首外交大力帶動中國周邊外交的深刻轉型。

  在周邊外交的“穴位”上著力

  元首外交是國家間外交的重要型態之一,它往往以權威性、引領性、戰略性等特徵成為塑造一國對外政策行為和影響國際關係的關鍵路徑。元首外交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佔據極為突出的地位。

  2013年以來中國外交在諸多層面都逐步體現出朝向大國外交的轉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重塑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元首外交成為觀察中國外交新變化的最重要窗口之一。

  隨著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發展新時期,構建和維護良好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戰略任務。

  與中國領土領海直接相鄰的有20個國家,陸上鄰國14個,海上鄰國6個,其中朝鮮、越南既是陸上鄰國又是海上鄰國。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延伸和海外利益的拓展,中國外交中“周邊”概念的內涵也在發生重要變化,一些雖然與中國並不直接相鄰但對我國長遠發展利益具有戰略影響的國家也越來越受到格外重視。

  周邊是大國立足之地、成長之基,而中國或許是面臨的周邊形勢最為複雜的世界大國。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家門口太平,我們才能安心、踏實辦好自己的事情。”能不能維護好、經營好周邊地區,既是中國外交面臨的嚴峻考驗,也是中國實現長治久安的突出挑戰。

  正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投入了巨大精力,從戰略、謀略和策略等各層面指導和推動中國周邊外交的重塑。

  2013年10月,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定了未來5年至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佈局,提出了解決周邊外交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的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

  習主席在此次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思考周邊問題、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做好新形勢下周邊外交工作,要從戰略高度分析和處理問題,提高駕馭全局、統籌謀劃、操作實施能力,全面推進周邊外交”。習主席還著重指出,要想把周邊外交工作做得更好,就必須要“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

  習主席在講話中提出做好新時期的周邊外交工作要突出“親、誠、惠、容”理念,這四字箴言既是對過去幾十年我國奉行睦鄰友好政策的總結,也體現出中國外交獨特的思想底色和文化底蘊。

  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地緣、人緣和文緣方面有親近之感,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需要堅持真誠守信、懇切重諾,在正確義利觀的基礎上推進互惠互利的務實合作是維護好周邊關係的重要保障,而一個“容”字則體現出中國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差異性、多元性的尊重和適應,強調要在多元中求和諧、交往中促融通。

  大格局細落子,習主席以推陳出新、不拘一格的“元首外交”踐行著上述重要外交理念,以親身努力、戰略智慧和領導力,不斷推動中國周邊外交的轉型升級。

  去年3月,他將俄羅斯作為就任國家主席後的首訪國;9月,出訪中亞四國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10月,訪問馬來西亞和印尼,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今年2月,習主席專程出席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冬奧會,為鄰國的“喜事”捧場;5月,十余個周邊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來華參加亞信峰會,習主席與他們進行深度溝通;6月和8月,分別對韓國和蒙古進行“點對點訪問”,在事關周邊外交全局的“穴位”上著力。

  習主席針對周邊國家開展的密集外交活動顯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以“走親戚式”的外交體現東方文明所凸顯的親近感和人情味,與鄰國常來常往,以真情實感打動對象國。

  二是訪問成果豐富,在推動務實合作中既注重緊密結合雙方需求,又力求開掘新領域、打造新亮點。

  三是使雙邊、多邊外交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將上合、亞信峰會等多邊機制打造成更加有力的杠桿,充分展現中國作為地區大國的責任和自信。

  四是突出官民並舉、多管齊下,在各類豐富的外交活動中借助文化因素增進與鄰國社會和民眾的接觸,施展“立體化”外交。

  五是以差序化方式處理與不同鄰國關係,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絕不含糊,兼顧“維權意識”和“底線思維”。

  六是力求實現我國外交全局中“周邊”和“外線”的動態結合、相互策應,以更具全球和歷史縱深的戰略視野看待周邊問題。

  應對陸海兩大戰略方向的新型威脅

  我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端,面向太平洋海域,具有陸海兼備的地緣特徵。

  從理論上而言,我國應成為陸海戰略方向並進、陸海力量融合、陸海優勢凸顯的強國,並進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但從現實環境看,無論是東南海疆,還是鄰近我國西部的地區,都存在嚴峻的安全挑戰。中國要前出太平洋、建設海洋強國,面臨美國、日本等傳統海上力量所構成的“反制性安全壓力”。中國如要加大向西開放,則不得不承受與“脆弱國家”、宗教極端勢力等因素相關的“誘發性安全風險”。

  概言之,雖然我們已提出旨在推進全方位開放和經略周邊的“一帶一路”等政策構想,但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絲毫不容低估。無論是東部方向棘手的海上安全問題,還是西部方向以非傳統安全、非國家行為體為特徵的威脅,對於中國外交而言,很大程度上都是新難題、新挑戰。

  更重要的是,維護海上運輸通道安全、防範“三股勢力”輸入性風險等都與確保我國國內經濟、社會和政治大局穩定息息相關,國家安全威脅的“內外聯動”趨勢愈加顯著,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外交政策和行動也顯得尤為緊迫。

  此次習主席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將推動這一由中國作為主要創始國的地區多邊機制就深化安全和務實合作提出更多具體舉措,以應對新形勢下的地區性共同挑戰,回應成員國、觀察員國和對話夥伴對該組織維護和平、共謀發展所寄予的更高期望。

  被稱作“萬山之祖”的帕米爾高原連接中國和塔吉克斯坦,是中塔合作交流的天然紐帶。作為友好鄰邦,塔吉克斯坦是中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合作夥伴。習近平主席此訪是在中塔關係進入全方位互利合作新時期的一次重要訪問。

  馬爾代夫被譽為“印度洋上的花環之國”,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習主席的訪問是中馬建交42年來,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問這個國家,對中馬關係具有劃時代意義。

  600多年前,鄭和船隊就在斯裏蘭卡留下了足跡。如今,見證中斯友好交往的“鄭和碑”靜靜地矗立在斯裏蘭卡國家博物館裏。一年前,習主席和拉賈帕克薩總統在北京宣佈,將中斯關係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習主席此訪將共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計,推動中斯合作再上新臺階。

  中印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全球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和金磚國家,合作空間十分巨大。訪問期間,習主席將同印度領導人共同規劃中印關係下一步發展,確定兩國合作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向世界展示中印是好朋友、好夥伴。

  馬爾代夫、斯裏蘭卡、印度三國不僅是南亞國家,也是印度洋地區國家。近年,隨著我國能源資源對外依賴度的增大,印度洋地區之於中國的戰略重要性持續上升,我國大約75%的進口石油要通過印度洋航道運輸至國內。

  隨著“一帶一路”構想的逐步實施,中國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國家足跡”料將繼續擴展。雖然“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很多國家的歡迎和支持,但毋庸諱言,部分國家仍對中國推行這一計劃的長期政策意圖心存疑慮。

  另一方面,南亞和印度洋地區正在成為美國、日本等加大對華戰略牽制的重要關注點和著力點。2012年美國新軍事戰略文件明確提出,“印度洋-太平洋”正取代“太平洋-大西洋”成為美軍規劃戰略佈局和資源投入的新地區框架。

  在上述背景下,習主席對南亞三國的訪問意義重大,不僅將就中國對南亞政策進行戰略宣示,還將借助“元首外交”實現與往訪國最高層領導人的戰略溝通,清晰闡述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所蘊含的共建、共享、共榮內涵,搭建中國同南亞未來合作的總體框架。

  毫無疑問,“元首外交”正在對中國周邊外交的大轉型發揮著戰略引領作用,它不僅體現出最高領導人在外交領域的所思所憂所謀,也彰顯著中國努力與周邊國家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意志。

  政府外交、民間外交、地方外交、軍事外交等能不能跟得上“元首外交”的步伐,能不能緊緊按照中央對周邊外交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聚攏資源、協調發力,能不能儘快補足做好周邊外交工作面臨的知識短板、能力赤字、人才缺口,能不能真正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思維和政策意識下好先手棋、用好新機遇,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作者:趙明昊;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瞭望》2014年第37期)

編輯:劉志勇 責任編輯:張蘭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