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9月15日電(記者柳絲 楊梅菊)600多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商船乘風破浪下西洋,滿載著金銀綢緞和瓷器等珍貴貨物,來到了印度洋上“上帝灑落人間的一串珍珠”的地方,送去了古代中國通好的願望。
600多年後,珍珠猶在,情意更濃。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開始對馬爾代夫進行國事訪問,並於當天在馬爾代夫《今晚報》和太陽在線網同時發表題為《真誠的朋友,發展的夥伴》的署名文章。
習主席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和馬爾代夫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就率領船隊兩度到過馬爾代夫,馬爾代夫國王優素福也3次派遣使者來華。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奉明朝皇帝的命令曾率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先後到過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明朝永樂十年(1412年)和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率領商船隊兩度訪問溜山國(現馬爾代夫)。
永樂十年的這次出訪,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在《明史》中有記載:“溜山,自錫蘭山(現斯裏蘭卡)別羅裏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自蘇門答剌過小帽山西南行,十晝夜可至。”
中馬交往的歷史記載正得到兩國歷史學家們進一步的挖掘。馬爾代夫歷史學家撒希爾告訴記者,14世紀摩洛哥學者伊本·白圖泰就在遊記敘述中描述了馬爾代夫魚幹的製作過程以及出口到中國的情況。
此外,對於歷史上的中國而言,馬爾代夫是一個重要港口。從中國前去海灣或者紅海的商船途經此地補給之後,繼續旅程。
這一史實在明代茅元儀輯錄的《武備志》中的《鄭和航海圖》上能夠看出,圖上顯示到達馬爾代夫馬累島共有五條航路之多,與斯裏蘭卡、印度南部、印度西部和非洲東岸都有直接航路,説明馬累島無疑是當時印度洋上的一個交通中心。
習主席在文章中提到的馬國王優素福三次派遣使臣回訪中國也在兩國史書中都有記載。如《明史》寫道:“永樂十年,鄭和往使其國。十四年,其王亦速福(今譯優素福)遣使來貢。”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在當時交通工具落後的情況下,中馬兩國人民不顧路途艱險,遠涉重洋尋求友誼的歷史是十分珍貴的。
習主席在文章中還説,今天,馬累國家博物館中陳列著當地出土的中國古代瓷器和錢幣,成為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在馬累市中心精緻的蘇丹公園內,一座白色小樓就是馬爾代夫國家博物館的所在地。隨著馬爾代夫旅遊業的發展,這座由中國援建的博物館也日益有了名氣,位於博物館一層的中國展品常常引來許多人駐足。
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查希爾告訴記者,馬爾代夫至今流傳著9至15世紀間中國與馬爾代夫的往來與貿易傳説,講的正是中國商船來到馬爾代夫,帶來絲綢和陶瓷,又滿載著魚幹、椰殼做成的繩子和貝殼回返中國。查希爾説,1611年,法國航海家拉瓦勒在他的環球航行書籍中也記載了當時的馬爾代夫國王使用中國瓷器用餐的情形。
今天,中馬兩國的政治、經貿和人文交往日益頻繁,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9800萬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70倍。習主席這一時間來到馬爾代夫,意義非凡。
椰林樹影,水清沙幼,碧海藍天,中馬友誼之舟正鼓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