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中國對非民間援助很受當地青睞

發佈時間:2014年05月13日 11: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本報記者 于盟 北京報道

  5月6日,正在非洲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埃塞俄比亞總統穆拉圖一同來到亞的斯亞貝巴阿勒塔醫院,看望受益於中國免費白內障手術“光明行”活動的埃塞俄比亞患者。

  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簡稱“基金會”)也曾組織過“光明行”活動。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徐鎮綏5月9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説,2012年基金會在蘇丹組織過“光明行”活動。

  “對非洲投入佔到我們基金會整體對外項目支出的10%以上。”徐鎮綏透露,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對非洲投入逾700萬元。

  基金會成立於2011年,原始出資額為3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民政部網站信息發佈內容顯示,截至2013年該基金會是我國大陸地區原始出資額最大的非公募基金會。 基金會的業務主管單位是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是一家有獨立法人地位和運作章程的民間組織(NGO)。其主要宗旨是支持中國民間組織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國際公益活動,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

  《21世紀》: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已組織過數次對非活動。除“光明行”外,基金會還有哪些對非援助?

  徐鎮綏:2012年1月,我們在蘇丹首都喀土穆組織過“光明行”活動,來自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療隊為150多名白內障患者實施手術,並且向蘇丹雙尼羅河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捐贈了醫療設備。當時正在蘇丹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到現場對患者表示慰問,並參加了捐贈儀式。

  後來蘇丹發生水災,基金會又捐贈了物資;另外還向蘇丹扶貧項目捐贈了兩輛大巴。下一步我們計劃在蘇丹捐建一所友好中學,造價約50萬美元。我們在蘇丹的投入已超過600萬元。

  2013年基金會和讚比亞減貧機構合作,開展了職業培訓項目。基金會出資20萬美元,由讚比亞減貧機構組織該國各地500多個失業青年參加培訓。培訓技能包括毛毯製作、土木工程、服裝加工等,並且向學員頒發結業證書。這張得到基金會認可的結業證書,幫助學員在當地實現了就業。

  另外,我們與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共同舉辦了中非民間論壇,第三屆論壇即將於本月在蘇丹舉辦。

  《21世紀》:作為第一個全方位支持民間組織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的全國性基金會,基金會在選擇項目上有什麼樣的考慮?怎麼和當地政府溝通?

  徐鎮綏:項目都是根據和非洲國家交往中對方提出來的需求,然後基金會根據自身實力決定的。

  非洲對職業培訓的需求很強烈,當然還有醫療、教育、減災等等需求。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實實在在的幫助,使當地百姓受益,因此要保證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的效用。如果只是捐款,資金的使用監督難度大,所以我們會儘量自己去組織項目而不是直接捐款。

  和我們合作的非洲組織都是有政黨、政府背景的。在讚比亞,我們的合作夥伴讚比亞減貧機構是執政黨愛國陣線所屬的民間組織。在蘇丹,我們和喀土穆州政府合作。總的來説,我們儘量選擇有官方背景的組織,否則資金安全、項目執行力度會有所影響。

  我們也會委託當地中國公司、中國媒體、駐外中華商會等中資機構參與項目的監督和聯絡。

  《21世紀》:在基金會網站上公開了各個中國企業的捐贈。比如,中石油在基金成立時貢獻了千萬元。中國企業如何參與基金會的活動,與其在當地的業務有什麼聯絡?

  徐鎮綏:基金會的工作服務於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企業參與形式主要是通過會員理事會了解基金會的工作並參與決策,但日常的具體項目企業並不直接參與。

  理事會在年初通過每年的工作計劃,根據這個計劃來確定全年的工作方向和重點內容。具體項目開展中,首先要填寫並提交項目申請報告,由項目評審委員會進行審議,最後項目還需要進行總結、評估,進行資金決算。

  每年基金會將製作工作年報,包括各項目基本信息和支出情況,這個報告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還要報民政部進行年檢。同時,工作年報也將向捐款企業發佈,並按照民政部的要求進行信息公開。

  基金會通過開展友好的公益活動,試圖改善當地對華民意,增進兩國民間的好感。這也是發揮民間外交力量,改善中國企業營商環境的一種努力。

  《21世紀》:在非洲也有很多歐美、日韓的NGO組織,基金會有沒有和這些組織合作?

  徐鎮綏:目前沒有和它們合作過。很多外國NGO項目有著民間的形式,但他們的援助是有條件的,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中國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政策,從政府到民間的援助都不附加任何條件。這種做法獲得了非洲國家的認可,非洲的百姓對中國感情深,也青睞中國的援助。(編輯 李艷霞)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