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中非“老友記”

發佈時間: 2014年05月10日 13: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齊魯晚報 | 手機看新聞

領導人視頻集

原標題:

  □撰稿 本報記者 趙恩霆 

  五一小長假剛結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開始了為期8天的非洲四國之行。從5月4日到11日,李克強總理先後到訪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安哥拉和肯尼亞,並在訪問埃塞期間訪問非盟總部。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總理首訪非洲,也是繼去年習近平主席首訪非洲後,中國領導人再次踏上這片土地。

  今年適逢周恩來總理首次訪問非洲50週年。經過了半個世紀風雨考驗,中非友情如今正面臨著更上一層樓的歷史機遇。李克強總理5月5日在非盟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打造中非合作升級版,攜手共創中非關係發展更加美好的未來。

  50年,兩位總理四個插曲

  2013年3月下旬,習近平主席先後訪問了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布),並在南非德班出席金磚國家峰會。在訪非期間,習近平提出了中國發展對非關係“真、實、親、誠”的理念。

  時隔1年零1個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開啟了他上任後的首次訪非之旅。今年恰逢周恩來總理首次訪問非洲50週年,李克強總理的這次訪問頗有紀念意義。當年周恩來總理訪非,行程覆蓋非洲十國,歷時五十余天,掀起了新中國外交的一個高潮。

  雖然時隔50年,但兩位總理非洲行的兩組類似插曲,足可窺見中非關係的特殊與親密。

  李克強當地時間5月6日晚抵達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時,尼聯邦首都區部長按照接待尊貴客人的傳統禮儀,向李克強贈送了阿布賈城市鑰匙,以表達對中國總理到訪的歡迎之情。

  與之類似,在1963年12月22日,周恩來總理訪問阿爾及利亞期間,該國首都阿爾及爾市政府授予周恩來“阿爾及爾榮譽市民”的稱號。正是由於中國政府當年堅定支持非洲國家和人民進行民族解放鬥爭,從而贏得非洲的信任,並在1971年的第26屆聯大上將新中國“抬進”聯合國,恢復了合法席位。

  李克強總理在會晤尼日利亞總統喬納森時,對方激動地説,“尼日利亞不久前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安全形勢嚴峻,別人都不願這個時候訪尼,感謝您這次如期到訪,展現了中國是尼日利亞真正的朋友,患難見真情。”

  無獨有偶,1964年1月11日周恩來總理訪問加納前夕,該國發生刺殺總統恩克魯瑪的政變,恩克魯瑪倖免于難,但加納國內安全局勢嚴峻。不過,周恩來總理並未因此取消行程,而是如期抵達加納首都阿克拉訪問,並打破禮賓常規,凡有總統參加的一切活動都在總統住地進行。

  周恩來總理當年曾提出中非關係五原則和中國援非八原則。在李克強總理訪非期間,上述兩大原則也被提及,並根據“真、實、親、誠”四字理念提出了“461”中非合作框架,即堅持平等相待、團結互信、包容發展、創新合作等四項原則,推進産業合作、金融合作、減貧合作、生態環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論壇這一重要平臺,打造中非合作升級版。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早于中國總理踏上非洲土地的,是中國對非援助項目。1956年,中國向埃及提供無償援助,支援埃及反抗英法的武裝侵略,由此拉開了中國對非洲國家援助的大幕。到上世紀60年代末,中國援非的首批成套項目建成,包括幾內亞火柴和捲煙廠,馬裏甘蔗農場和糖廠、茶場和茶葉加工廠,剛果廣播電臺、棉紡織針織廠,坦桑尼亞紡織印染廠、廣播電臺等項目。

  此後,中國援建了一批規模大、投資多且技術複雜的項目,其中最著名的要數1970年援建的坦讚鐵路。這條全程1860公里的東非交通大動脈耗時6年完工。為修建坦讚鐵路,中國共發運各種設備材料近100萬噸,先後派出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坦讚兩國參加施工的人員先後有十多萬人。

  如果説坦讚鐵路是幾十年來中國援非項目的標誌性工程,那麼2012年初落成、耗資2億美元的非盟會議中心則是中國援非的新標桿,這也是繼坦讚鐵路之後中國最大的援非項目。李克強總理在訪問非盟時,首次在中國援建的非盟會議中心裏發表面向全非洲的演講,提出了新時期的中非合作框架。

  50多年來,伴隨非洲國家自身經濟水平增長的,是中國對非援助方式和理念的變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意識形態和政治考量影響著中國對非援助,甚至在中國經濟狀況不好時也勒緊褲腰帶對外援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開始推動援外工作改革。1993年,中國政府設立了“援外合資合作項目基金”。1995年,中國開始通過進出口銀行提供援外優惠貸款。蘇丹的石油項目是中國第一個援外優惠貸款項目,蘇丹借此從石油進口國變為石油凈出口國,並在中國的幫助下建立了技術先進、規模配套的石油工業體系。以往的“授人以魚”逐漸過渡成“授人以漁”。

  進入21世紀後,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論壇,成為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展集體交流與對話和深化務實合作的重要平臺。依託這一平臺,中國在2006年和2009年兩次提出對非援助8項舉措。目前,有超過2500家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興業,為當地創造了十多萬個就業崗位。去年中非貿易額已超過2100億美元,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非洲也已成為中國重要的進口來源地、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場和第四大投資目的地。自2012年1月起,與中國建交的30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全部可以享受60%的輸華商品零關稅。

  “新殖民”謬論 拆不散老朋友

  5月7日,李克強總理訪問尼日利亞期間,中國鐵建公司旗下中國土木工程集團與尼日利亞簽訂了尼日利亞沿海鐵路項目框架合同,總額達131.2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建設期間可為當地提供近5萬個直接就業機會、15萬個間接就業機會,運營期間還可提供2萬至3萬個固定就業崗位。

  這一項目折射出中非合作的新方向,即中國更加注重借助援助或承建的項目增加當地就業機會,通過向非洲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讓更多的當地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獲得就業崗位。同時,中國援非也更加側重技術層面。李克強在非盟總部演講時提出,要在非洲建設高鐵研發中心,這不僅將推進非洲高鐵發展,也必然會為當地培養一批相關技術人員。

  近年來,西方國家經常會發出一些“雜音”,聲稱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是“新殖民主義”,試圖以此擾亂中非合作的步伐。只是,這些持有類似觀點的西方國家和輿論應該清楚,造成非洲落後和不穩定的元兇正是曾在非洲搞殖民主義的西方國家。隨著中非經貿規模擴大,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提升,西方國家看不得非洲崛起,更不希望中國影響擴大,在這種酸葡萄心理的作用下,出現一些謬論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經營,難免會出現一些諸如企業在環保、人權、反腐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要面臨一些非洲國家政局不穩的情況,種種“水土不服”的表現是對中國企業的考驗。訪非期間,李克強曾在演講中強調,中國會關注減貧、農業、健康、清潔水源以及環境污染等非洲最需要的領域,同時會敦促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遵守當地的環保法律,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我們擁有較強的國力,我們準備好了,願意向我們的好朋友伸出援手。”李克強説。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