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走出去”更要“融進去”

發佈時間: 2014年05月10日 11: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經濟日報 | 手機看新聞

領導人視頻集

原標題:

  李克強總理在安哥拉訪問期間,專門召開海外民生工程座談會,探討解決企業“水土不服”的問題。中國企業和公民到海外發展,雖然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博弈,但不是零和遊戲,而應該是互利共贏,這樣才能真正取得對外開放的豐碩成果。這點出了當前我國企業海外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走出去”後如何真正地在東道國站穩腳跟,成功地“融進去”?

  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雄心勃勃地走向世界,開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2013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以中國與非洲之間的承包工程合作為例,非洲已成為中國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場,截至2013年底,中國企業在非洲累計簽訂的承包工程合同總額已接近4000億美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新的問題出現。近年來,有關中資企業在海外遭遇糾紛和安全問題的報道時有發生。這其中,不乏西方政客和媒體推波助瀾,故意抹黑,但也必須承認,中資企業在海外確實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並涵蓋了文化、管控、流程、人才乃至安全等多個方面。

  如今的全球市場較以往更加開放,競爭也更為激烈,消費者所能了解的信息也更加豐富。企業要克服“水土不服”,就必須深刻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認識到全球市場的複雜多樣性,做到統籌兼顧,認清自身面臨的挑戰,並採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加以應對。具體而言,需要企業跨越中方和外方的文化鴻溝、摒棄成見、消除猜忌,進而營造和諧、高效的發展環境。

  數量龐大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帶去的不僅僅是技術、資金,也帶去了與東道國不盡相同的理念和文化。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伴生的是中國文化更加全面地走向世界,華夏文明與世界的進一步對接。如何更好地融進去,讓世界更欣然地接受,是一篇頗費思量卻大有可為的文章。在筆者看來,坦誠而平等的溝通,在其中不可或缺,而溝通所帶來的效果也是明顯的。2011年,廣西一家機械公司在收購一家歐洲企業時,公司的管理條款曾遭遇該企業工會的激烈抵制,為此,這家廣西企業邀請工會代表和員工代表來到中國,讓他們深入了解中國的工廠是如何管理的,中國的工人是如何工作的,並進行了坦誠的協商,最終彌合了矛盾,順利完成收購。這樣的成功做法,或可借鑒。

  進一步看,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還面臨很多難以單純依靠企業自身來解決的問題,如日漸突出的企業合法權益乃至員工人身安全問題。這也對我國對外領事保護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大對領事保護工作的投入,加強海外領事保護力量,儘快建成全球領事保護應急呼叫中心。按照李克強總理這次要求的那樣,“使同胞們不管走到哪,領事保護服務就跟到哪”。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剛剛起步。在海外發展的中國企業,既要遵守當地法律,尊重風俗習慣,盡己所能地履行好社會責任,維護好中國的形象,與駐在國融洽相處。同時也必須堅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並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把握其間的機遇,在“走出去”之後,真正做到“融進去”。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