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肯尼亞概況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30日 20: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簡 況

  【國名】 肯尼亞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Kenya)

  【國旗】國旗是根據獨立前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的旗幟為基礎而設計的。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黑、紅、綠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紅色長方形上下各有一白邊。旗面中間的圖案為一面盾和兩支交叉著的長矛。黑色象徵肯尼亞人民,紅色象徵為自由而鬥爭,綠色象徵農業和自然資源,白色象徵統一與和平;矛和盾圖案象徵祖國統一和為捍衛自由而鬥爭。

 

  【國徽】 圖案下方為山峰,象徵非洲的第二高峰——海拔5199米的基裏尼亞加峰;山坡上有咖啡、劍麻、菠蘿等圖案,象徵該國豐富的農産品。山峰之上為盾徽,盾面上是國旗圖案,中間有一隻握斧的雄雞,這是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的標誌,也象徵肯尼亞人民新的繁榮生活。盾徽背後有兩支交叉著的長矛,兩側各有一頭象徵力量的雄獅,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斯瓦希裏文寫著“共處”。

  【重要節日】獨立日:12月12日(1963年)、國慶日:12月12日(1963年)、英雄日:10月20日(原本為“肯雅塔日”,2010年8月27日生效的新憲法更名為英雄日。)

  【國家政要】總統烏胡魯·肯雅塔(Uhuru Kenyatta),2013年3月贏得總統選舉,4月宣誓就職,是該國自1963年獨立以來的第4位總統。

  【自然地理】 面積58萬多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部,地跨赤道。東與索馬裏為鄰,北與埃塞俄比亞、蘇丹接壤,西與烏干達交界,南與坦桑尼亞相連,東南瀕印度洋。海岸線長536公里。沿海為平原地帶,其餘大部分為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東非大裂谷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將高地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非大裂谷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將高地分成東、西兩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寬50-100公里,分佈著深淺不等的湖泊,並屹立著許多火山。北部為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6%。中部高地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頂終年積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以巨大的火山口(直徑達15公里)而馳名。河流、湖泊眾多,最大的河流為塔納河、加拉納河。境內受東南信風與東北信風的影響,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西南部高原區除大裂谷谷底地區幹熱外,都屬亞熱帶森林氣候。氣候溫和,各月平均溫度都在14-19℃之間,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東部沿海平原區炎熱濕潤,年平均溫度24℃,年均降水量5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月;北部和東半部半沙漠區,氣候幹熱少雨,年降水量250-500毫米。3-6月為長雨季,10-12月為短雨季,其餘月份為旱季。

  【人口】4100萬(2011年)。人口增長率2.7%。全國共有42個民族,主要有基庫尤族(17%)、盧希亞族(14%)、卡倫金族(13%)、盧奧族(10%)和康巴族(10%)等。此外,還有少數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歐洲人。斯瓦希裏語為國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全國人口的45%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

  【首都】內羅畢(Nairobi),人口約300萬,年平均氣溫17.7℃。內羅畢座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中南部高原上。它四季如春,花開不敗,被譽為“陽光下的花城”。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7個省和1個省級特區,省以下設區、鄉、村。7個省為中央省、裂谷省、尼安薩省、西部省、東部省、東北省、濱海省。1個省級特區為內羅畢特區。

  【簡史】肯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公元7世紀,肯尼亞東南沿海已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到此經商和定居。15世紀至19世紀,葡、英殖民者相繼侵入,1895年英國宣佈肯為其“東非保護地”,1920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20年後,肯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1952年愛國武裝組織“茅茅”運動領導人民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鬥爭。1962年2月倫敦制憲會議決定由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簡稱“肯盟”)和肯尼亞非洲民主聯盟組成聯合政府。1963年5月肯舉行大選,肯盟獲勝。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獨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亞共和國成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肯雅塔出任首任總統。1978年肯雅塔病逝,莫伊繼任總統。1982年6月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草案,確立實行一黨制。1991年12月實行多黨制。 近年來肯尼亞發生的主要恐怖襲擊事件

  政 治

  2001年10月20日,肯尼亞群眾在內羅畢集會,慶祝"肯雅塔日"。肯雅塔是肯尼亞1963年獨立後首任總統,被尊稱為"國父"。圖為肯尼亞總統莫伊乘車向群眾致意。

  1964年頒布共和國憲法,後經多次修改。1982年6月,肯通過修憲確立實行一黨制。1991年12月改行多黨制,規定肯為多黨制民主國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5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當選總統需在獲得多數票的同時,在全國8省中的5省得票率超過25%;總統擁有最高行政權和任免權,有權召集或解散議會;總統和內閣集體對議會負責;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論、集會、結社和遷徙的自由。成立於1963年的國民議會為肯最高立法機構。1992年底舉行首次多黨議會選舉,議會中開始出現反對黨席位。根據憲法,國民議會有立法、審議財政計劃、通過政府財政預算、監督政府事務等職責,並有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及彈劾閣員或政府的權力。國民議會由224名議員組成,其中民選議員210名,總統指定議員12名,當然議員(國民議會議長和總檢察長)2名。每屆議會任期5年。實行總統內閣制,內閣由總統、副總統、各部部長和總檢察長共26人組成。2008年3月18日,肯尼亞議會一致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同意在內閣中設立一名總理和兩名副總理職位。2010年4月,肯尼亞議會通過新憲法草案。同年8月,肯尼亞全民公投通過新憲法草案,8月27日正式生效。根據新憲法,肯尼亞將取消總理職位,並設立國家最高法院及參議院,參議院將由47名參議員組成。新憲法還制定了條款限制和監督內閣及總統權力。另外,新憲法規定大選將每5年舉行一次。

  軍 事

  1963年獨立後建軍。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由總參謀長、陸、海、空三軍司令、省級管理和國家安全國務部長及主管軍隊財政撥款的總統府副常秘6人組成的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向總統負責;

  總參謀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總統通過總參謀長統帥全軍。實行志願兵役制。

  現役人數2.41萬人,其中陸軍2萬人,海軍1620人,空軍2500人。1997年成立國防學院,培養上校、准將級軍官以及高級警察和文職官員等。

  1998年5月,肯政府改組軍隊指揮系統,成立西部軍區、東部軍區和中央行政與後勤指揮中心。

  外 交

  奉行和平、睦鄰友好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謀求地區和平與發展,反對外來干涉和外國意識形態的滲入,重視發展同西方及鄰國的關係,注意同各國發展經濟和貿易關係,開展全方位務實外交,強調外交為經濟服務。

  中國和肯尼亞兩國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時就曾到過肯尼亞。中肯自1963年12月14日建交以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發展順利。肯尼亞是中國在東非的重要合作夥伴,近年來雙方在經貿、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2005年,中國和肯尼亞雙邊貿易額為4.75億美元,同比增長29.7%。2005年12月,中國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建成的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開課。2006年2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中國境外開設的第一家調頻廣播電臺在內羅畢開播。

  1980以來肯尼亞總統莫伊曾三次訪華。江澤民主席和李鵬委員長也先後於1996年和1999年訪問肯尼亞。2005年8月,齊貝吉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6年4月,胡錦濤對肯尼亞進行國事訪問,兩國併發表聯合公報。2010年4月29日至5月3日,齊貝吉總統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13年8月,肯雅塔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宣佈建立中肯平等互信互利共贏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2010年,中肯兩國雙邊貿易額為18.25億美元。

  經 濟

  肯尼亞2006年正式發佈經濟發展遠景目標,提出在未來25年內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10%。2008年,肯尼亞政府正式啟動2030遠景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旅遊業、農業、服務業、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等重點産業,以最終實現到2030年發展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和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

  肯尼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的國家之一,是東非地區工業最發達的國家,農業、服務業和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工業和農業分別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20%和25%,茶葉、咖啡和花卉是農業三大創匯項目。肯尼亞是非洲最大的鮮花出口國,每年出口到歐盟國家的花卉佔歐盟市場份額約30%。

  工業在東非地區相對發達,日用品基本自給。肯尼亞礦物資源豐富,主要有純鹼、鹽、螢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銀、銅、鋁、鋅及鈮、釷等。目前除純鹼和螢石外,多數礦藏尚未開發。森林面積8.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5%。林木儲量9.5億噸。工業獨立以後發展較快,門類比較齊全。是東非地區工業最發達的國家。所需日用消費品85%由國內生産,其中服裝、紙張、食品、飲料、香煙等基本自給,有些還供出口。較大的企業有煉油、輪胎、水泥、軋鋼、發電、汽車裝配廠等。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全國7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可耕地面積10.48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18%),其中已耕地佔73%,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正常年景糧食基本自給,並有少量出口。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咖啡等。

  咖啡和茶葉是肯主要出口換匯産品。肯尼亞自古就是東非重要貿易國家,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畜牧業在經濟中也較重要,服務業包括財政、保險、不動産、商業服務及其他服務業。

  貨幣名稱:肯尼亞先令(Kenya shilling),1肯鎊=20肯先令。

  肯尼亞是非洲著名的旅遊國家,旅遊業是主要創匯産業之一。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地貌景觀以及無數珍禽異獸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首都內羅畢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中南部高原上,氣候溫和宜人,四季鮮花怒放,被譽為“陽光下的花城”。港口城市蒙巴薩則盡顯熱帶風情,每年數十萬外國遊客在這裡盡情享受椰林海風、白沙細浪和明媚陽光。有“地球大傷疤”之稱的東非大裂谷如刀削斧劈一般,南北縱貫肯尼亞全境,與赤道交叉,堪稱一大地理奇觀。位於中部的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亞山是世界著名的赤道雪山,山勢雄壯巍峨,景色美麗奇特,肯尼亞的國名即來源於此。肯尼亞還有“鳥獸樂園”的美稱,佔國土面積11%的59個國家天然野生動物園和自然保護區是眾多野生動物和鳥類的天堂。野牛、大象、豹子、獅子、犀牛被稱為五大動物,斑馬、羚羊、長頸鹿及其他千奇百怪的野生動物更是數不勝數。

  文化教育

  教育】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近年來肯教育預算支出逐年上升,2007年佔預算支出總額的1/3(GDP的7.4%)。

  教育體制分為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兩類,正規教育實行小學、中學、大學“8-4-4”學制。非正規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和掃盲活動。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2004年成人識字率為84.3%。

  著名高等學府有內羅畢大學、莫伊大學、肯雅塔大學、埃格頓大學、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和馬塞諾大學。另有30個職業培訓學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學。

  2003年1月肯新政府上臺後,開始實行免費小學教育。

  【文化】肯尼亞風韻

  新聞出版

  2003年全國各種英文報刊日發行總量約152.68萬份,各種斯瓦希裏語報紙日發行量約為9萬份。

  主要報刊:(1)《民族日報》,英文版,發行量約20萬份;(2)《東非旗幟報》,英文日報,發行量約7萬份;(3)《今日民族報》,斯瓦希裏語日報,發行量約5萬份;(4)《肯尼亞時報》,英文日報,前執政黨“肯盟”機關報,發行量約5.2萬份;(5)《每週評論》,肯最大的私營英文週刊,發行量約1.85萬份;(6)《東非人報》,英文週報,1994年11月首次發行,在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同時出版。

  斯瓦希裏語報以《民族日報》媒體集團創辦的《塔伊法》(意為“今日民族報”)最有影響。

  肯尼亞通訊社為官方通訊社,成立於1964年,向內羅畢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報刊提供新聞和圖片。

  肯尼亞廣播公司,係英殖民者建立,電臺于1928年開播,用英語、斯瓦希裏語、印地語和15種非洲語言廣播。1963年肯獨立後將其收歸國有,改名為“肯尼亞之聲”,使之成為國家廣播機構。

  “肯尼亞之聲”由國家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兩部分組成。電臺用英語、斯瓦希裏語、印地語和15種非洲語言廣播。電視臺于1983年正式開播,用英語和斯瓦希裏語播放。“肯尼亞電視網”為1989年成立的肯第一傢俬營電視臺,用英語廣播,大量轉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節目。目前,肯有至少13個電視臺和17個調頻廣播電臺,但覆蓋範圍主要限于內羅畢、蒙巴薩等大城市。

  肯尼亞廣播電視公司,1987年成立,係肯目前規模最大、廣播電視節目能覆蓋全國的廣播電視公司。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南蘇丹 塔納河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