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埃塞俄比亞概況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30日 20: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簡 況

  【國名】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綠、黃、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旗面中間有國徽圖案。從19世紀未期起,埃塞俄比亞就開始採用綠、黃、紅橫紋三色國旗。在現代史上,埃塞俄比亞是第一個躋身於自由民族之林的非洲國家。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眾多非洲國家相繼獨立,並紛紛採用綠、黃、紅作為國旗色彩,於是被稱作“泛非洲色彩”。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古國之一,有著3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賦予綠、黃、紅三種色彩在這片大地上更深的淵源。歷史上,它們與科普提克教堂的禮拜儀式息息相關,被供奉成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象徵,體現人類自由所崇尚的忠誠、希望、仁慈三種美德。這三種色彩還分別代表埃塞俄比亞的三個地區:提克列(紅)、阿姆哈拉(黃)、西奧亞(綠)。現在綠色代表肥沃的土地、溫和的氣候和豐富的植物資源,還象徵對未來的希望;黃色象徵和平與博愛,也代表人民建設國家的決心;紅色象徵人民為保衛祖國隨時準備流血犧牲。原國旗上無國徽圖案。1995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成立,新國旗中央增加國徽圖案。

  【國徽】呈圓形。藍色圓面上一顆放射光芒的金黃色五角星。藍色象徵和平;五角星代表多樣與統一,光芒象徵繁榮、昌盛。

  重要節日】國慶日,9月12日(1974年);阿杜瓦大捷紀念日,3月2日(1896年);埃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執政紀念日,5月28日;埃歷新年,9月11日。

  【國家政要】總統穆拉圖·特肖梅(Mulatu Teshome),2013年10月當選;總理海爾馬裏亞姆·德薩萊尼(Hailemariam Desalegn),2012年9月當選並就職。

  【自然地理】位於紅海西南的東非高原上,是非洲東北部內陸國。東與吉布提、索馬裏接壤,西與蘇丹交界,南鄰肯尼亞,北接厄立特裏亞。領土面積110.36萬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大部屬埃塞俄比亞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體,佔全境的2/3,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年平均溫度13℃。 

  【人口】9100萬(2011年)。全國約有80多個民族,其中奧羅莫族人佔54%,阿姆哈拉族30%,提格雷族8%。、索馬裏族6%、錫達莫族4%等。阿姆哈拉語為聯邦工作語言,通用英語,主要民族語言有奧羅莫語、提格雷語等。居民中45%信奉埃正教,40%至45%信奉伊斯蘭教,5%信奉新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Addis Ababa)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逾400萬(2011年)。年平均氣溫16℃,年均降雨量1237毫米。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包括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和商業城市迪雷達瓦在內的2個自治行政區,以及9個民族州。

  【簡史】埃塞俄比亞是具有3000年文明史的古國。早在公元前975年,孟尼利克一世就在這裡建立了努比亞王國。公元之初,這裡興起的阿克蘇姆王國曾是非洲偉大的文化中心。公元13-16世紀,阿姆哈拉人建立了強盛的阿比西尼亞王國。西方殖民者15世紀侵入非洲後,埃塞曾幾度淪為英國和意大利的殖民地。16世紀,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相繼入侵。19世紀初分裂成若干公國。1868年英國入侵。1890年意大利入侵,並宣佈埃受其“保護”。1896年3月1日,埃軍擊敗意軍,同年10月意承認埃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徹底趕走了殖民主義者。1930年11月,埃皇海爾·塞拉西一世登基。埃塞俄比亞的國名1941年正式啟用。它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被太陽曬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1974年9月,臨時軍事行政委員會接管政權,廢黜帝制。1987年9月,宣佈成立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1988年埃塞俄比亞爆發內戰。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推翻門格斯圖政權,同年7月成立過渡政府。1994年12月,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1995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成立。 非洲的“美女之國”埃塞俄比亞

  政 治

  1994年12月,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決定改國體為聯邦制;實行三權分立和議會(內閣)制,政教分離。總統為國家元首,由人民代表院提名,經聯邦院和人民代表院三分之二多數同意後通過,任期為6年,最多可連任兩屆。總理和內閣擁有最高執行權力,由多數黨或多黨聯合組閣,集體向人民代表院負責。聯邦議會由人民代表院和聯邦院組成。人民代表院係聯邦立法和最高權力機構,由選民直選産生的547名議員組成,少數民族至少佔20席,任期五年。聯邦院擁有憲法解釋權,以及裁決民族自決或分離、各州間糾紛等權力,由大約117名各民族代表組成,每個民族至少有一位代表,此外每百萬人口可增選一名代表,由各州議會推選或人民直選産生,任期五年。

  外 交

  【外交】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權、互不干涉內政基礎上與各國發展關係,睦鄰友好,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推動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重視同西方關係,爭取投資和外援;積極參與不結盟運動和非洲事務,加強同亞洲及海灣國家發展經貿關係。

  【與中國關係】中國與埃塞俄比亞一直有著友好的交往。早在中、埃建交之前,周恩來總理于1964年就訪問過埃塞。兩國1970年11月24日正式建交以來,友好關係不斷發展,埃塞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曾多次來華訪問。1995年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應邀訪問中國。1996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應邀訪問埃塞俄比亞。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對埃塞俄比亞進行正式訪問。2004年10月底,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13年6月,埃塞俄比亞總理海爾馬裏亞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經 濟

  埃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牧業是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的支柱,工業基礎薄弱。

  礦産和水力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黃金、鉑、鎳、銅、鐵、煤、鉭、硅、鉀鹽、磷酸鹽、大理石、石灰石、石油和天然氣。已探明的天然氣為250億立方米。境內河流湖泊較多,青尼羅河發源於此,號稱“東非水塔”。但利用率不足5%。由於水土流失,盲目砍伐,森林破壞嚴重。因墾荒每年減少20萬公頃森林,森林覆蓋率為2.3%。埃還是地熱資源最豐富國家之一。

  工業門類不齊全,結構不合理,零部件、原材料依靠進口。農業係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的支柱,農牧民佔就業總人數的85%以上,主要從事種植和畜牧業,另有少量漁業和林業。經濟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鮮花、油料等,其中咖啡産量居非洲前列,是世界咖啡10大生産國之一。出口額佔出口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埃塞俄比亞是畜牧業大國,適牧地佔國土一半多。以家庭放牧為主,抗災力低。牲畜存欄總數居非洲之首。

  近年來,埃塞俄比亞鮮花種植和出口大幅增長,出口額躍居非洲第二。其鮮花以花朵大、花期長、花莖長深受國際市場青睞。

  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跡及野生動物公園較多。埃塞俄比亞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跡及野生動物公園較多。2001年共接待14萬外國遊客,外匯收入7900萬美元。 

  【咖啡演變】 咖啡的“根”就在埃塞俄比亞。公元900年左右,埃塞的咖法地區一位牧羊人在山間放牧時,發現羊群在爭吃一種紅色漿果,食後群羊歡蹦亂跳,反應異常,牧羊人以為他的羊吃了什麼有害的食物而徹夜提心吊膽。誰知第二天群羊安然無恙。這一意外發現促使牧羊人採集這種野果煮汁解渴。他感到這種果汁淳香無比,飲用後精神異常興奮。於是他開始栽種這種植物,由此發展起今天的大規模咖啡種植。咖啡的名就是由咖法演變而來。咖法地區一直被世人稱為“咖啡的故鄉”。

  文化教育

  【教育】埃革陣執政後,將發展教育、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和培養技術人才作為政府工作重點之一。

  全國實行10年義務教育制,包括小學8年、初中2年。共有小學2.1萬所,在校生超邊1400萬人,教師約21.6人。政府計劃新建13所大學。高等教育機構入學人數已從3000增至56000,綜合性大學數量已從2所增至21所。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0%,中學和大學入學率分別為28%和17%。成年男性識字率為50%,女性為23%。

  新聞出版

  全國現有121家報刊雜誌。官方有阿姆哈拉語日報《亞的斯澤門》(Addis Zemen)和季刊《澤門》(Zemen),奧羅莫語週報《貝瑞薩》(Beresa),阿姆哈拉語和英文季刊《今日埃塞俄比亞》(Ethiopia Today),英文日報《埃塞俄比亞先驅報》(The Ethiopian Herald),阿拉伯文週報《世界》( Alem)。

  官方埃塞俄比亞通訊社(Ethiopian News Agency)成立於1942年,是非洲大陸歷史最悠久的通訊社,也是埃最早的新聞機構。在國內設有38家分支機構。另有私營的瓦爾塔信息中心(Walta Information Center),1993年成立,主要報道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要聞,向國內各廣播電臺、電視臺和主要報刊供稿。

  “埃塞之聲”係國家廣播電臺,對內用阿姆哈拉、提格雷和奧羅莫語,對外用英、法和阿拉伯語廣播。

  埃塞俄比亞電視臺為國內唯一的電視臺,1965年開播,目前播放阿姆哈拉、奧羅莫和提格雷語節目。

  為加強廣播電視管理,埃政府于2002年1月通過廣播法,並在新聞部下成立了廣播電視局(ERTA)。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