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以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22日 16: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核心價值觀宣傳要帶溫度,接地氣

  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中央重視、百姓關心的大題目。因為這關係到社會風尚,關係到中國人的精氣神,更關係到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央主流媒體的天職和使命。

  在這件事情上,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責無旁貸。核心價值觀宣傳不能變成冷冰冰的説教,只有貼近百姓,帶著溫度,生動活潑,才能真正接地氣、見效果。

  首先,選好話題,才能入情入理。

  在如今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在如此紛繁複雜的輿論環境下,家風報道贏得一邊倒的讚揚實屬不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話題選得好、選得準、選得巧。“家風”既是一個價值層面、倫理層面的問題,又和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息息相關。每家有每家的規矩,每家有每家的傳統,家風各不相同,但彼此間卻能形成交集。這個交集,就是中華優秀道德觀念,就是社會的最大共識、最大需求,就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在採訪過程中,被訪者又將“家”的內涵進一步延展放大,由“家”談到了“國”,由“家風”談及“民風”“政風”,由家規家教談到社會風氣,由家庭傳承談到傳統文化的回歸。通過家風這個小切口,就把宏大凝練的核心價值觀闡釋得具象了、豐滿了、生動了。

  其次,講好故事,自然事半功倍。

  在採訪中,我們摒棄了從概念到概念的空洞敘述,而是努力挖掘家風背後的小故事,突出個性化表達。為做好“家風”海採,我們專門對參與報道的記者編輯進行培訓,制定了“海採手冊”,要求做到四個好:把問題問好,把聊天聊好,把場景選好,把鏡頭拍好。記者的採訪任務變成跟老百姓“聊天”,生硬的提問變成了“嘮嗑兒”“拉刮兒”“擺龍門陣”,報道中自然帶著濃濃的人文氣息、鄉音鄉情。同時,通過廣泛深入的採訪,將各地區、各領域、各行各業人們的家風融匯一體,構成了“中國家風”的鮮明底色。

  最後,互動傳播,帶動同頻共振。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以頭條提要方式,連續挂標播出八集家風報道,並配發編後、評論,在《朝聞天下》《共同關注》等黃金時段播出加長版。新浪、搜狐、騰訊等眾多門戶網站上載和鏈結相關節目視頻,網民轉發和點擊量數以億計。

  光明日報與中央電視臺聯合發起徵文活動後,很快就徵集到有關家風家教的文章、評論、短語、短評等投稿4000余篇,投稿作者涵蓋作家、新聞從業者、公務員、教師、學生、企業職工、農民等,上有八九十歲的老人,下有小學生。同時,光明日報在《評論觀點》版推出《家風家教大家談》欄目,刊發稿件20余篇,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客戶端和光明網都分別開設了專題,發起家風家規的徵集活動,與網友親密互動。通過這種全方位、立體式、互動性的宣傳,“家風”成了社會上的流行詞。

  家風報道的成功表明,只有堅守主流媒體的責任感、使命感,堅定不移地創新宣傳載體與形式,才能牢牢把住輿論主動權、話語權,贏得社會共鳴,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中央電視臺臺長 胡佔凡)

  對家風與家教應持續關注

  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家風家教具有獨特作用。多少年來,我們慣於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對社會實施道德教化,向百姓傳播宏大的原則。家風和家教,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通道找到了對應點。

  “家”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關鍵點,是一座橋。理學家朱熹有一個比方:家亦是“大政”,一國有公家之政、私家之政,家教就是私家之政。按儒家倫理,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家庭教養,使人獲得進入公共社會的基本品質。

  現代社會公共化程度越來越高,“家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核心家庭”,即兩代人的家庭,取代了世代型大家庭。隨之産生了一些問題,傳統家族的規範力量減弱使家教的影響減弱,道德和倫理資源不足甚至嚴重缺乏。現在核心家庭的年輕父母,很難做到重視道德與修身,有時甚至不能成為合格的施教者,而應該成為施教對象。

  家教是一種特殊的知識和信息傳播,更多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就像老舍先生所説的,自己的母親出身農家,但是他之所以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家庭教育,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教育中的“情”“理”“義”諸方面都非常關鍵。我希望我們能重溫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家風家教資源。

  家風家教,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新聞傳播,都應持續關注,使我們看到更長遠、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它也將有助於我們國人建立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為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作出獨特的貢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萬俊人)

  以核心價值觀促進現代家風形成

  以良好的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要有三。

  其一,家風家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家風家教積澱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人民意願,適應時代進步要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説,家風家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微觀化。

  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家風家教具有涵養作用。古往今來,我們民族的先輩重視家風教育。諸子百家、《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教義影響千年;同時,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無不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我們黨自誕生起,即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文化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黨章》。可以説,《黨章》就是中國共産黨的家教和家風,只有在這种家教家風的養成下,共産黨人才能保持其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們黨代表先進階級先進力量,其宗旨教化影響了無數家庭,出現了不少仁人志士。從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同志成長的歷程來看,無一不説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其三,要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現代家風的形成機制。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努力營造孝老愛親的環境,助人為樂、甘於吃虧的情操,實事求是的作風,立志成才、勇於擔當的精神。反映在社會教育中,發揮學校引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引導“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正能量,形成寬廣的視野與胸懷,養成熱愛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的“接地氣”局面,養成遵紀守法、追求理性、嚴格約束的日常習慣。(國家公務員局副局長 楊春光)

  家庭教育細緻入微

  央視家風系列節目裏呈現的內容,沒有形式主義,沒有教條主義,講的是知心話,很貼近人心。這個話題大家都會關注,因為誰都有家庭,也都願意參與議論。

  家庭教育,光有家教還不行,還需要有學校和社會環境,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果。

  我對孩子的要求比較直接。我説,你們和什麼人交往都要交朋友,但要是不孝敬父母的人,就不要和他交往,這一點我嚴格規定。所以孩子們也對我説,奶奶,我們學校裏誰又讓他奶奶背著他的書包、拿著他的水壺。我説這樣做不對。你要對你的同學説,你看我自己揹書包,我自己拿水壺。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爺爺、奶奶以及所有長輩。所以説,家教傳承是很細緻,很具體的。對孩子的教育,就像雕刻一樣,需要不斷地精雕細琢,才能創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孩子們從學校回到家裏面,馬上就是“小皇上”待遇了。我們的老人在家庭裏不在第一位,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的,孫子是第一的。這不正常。我教育孫子輩,吃飯要讓奶奶先拿筷子。在很多家庭裏,老人還沒上桌,小孩子就在碗碟裏“翻江倒海”了,一看就是沒素質沒教養。這樣的話,我對孫子們講了一次,孩子們就聽進去了,他們坐在飯桌前還會告訴他們的爸爸媽媽,説奶奶沒來不許動。孩子在家裏能養成這種習慣,在社會上,他自然也就會有一顆謙讓的心。(賀龍體育基金會主席 賀曉明)

  越是親近的人,越要嚴要求

  我們周家的家風、家訓,我作了個總結,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遵紀守法,認真辦事”。

  關於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從總理的教育來講,他總是起&&作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農村需要勞動力,就從城市裏徵兵。在一次會議上總理説可以推薦兩個人到部隊去,一個是我哥哥周秉均,另一個是警衛員的兒子。所以我哥哥在1960年去當兵了。

  1965年“五一”勞動節期間,我去看望總理。我説高中畢業後準備和班上幾個同學一起去山西插隊落戶。總理顯然很滿意,他説:“對嘛,我們周家還沒有一個農民。我支持你去農村插隊落戶。”不過總理還是不放心,又追問了一句:“你敢向我保證嗎?”我説:“當然敢,我保證畢業以後去農村。”

  我滿懷信心地開始進行去農村插隊的準備,卻不料隨後的一次全市徵兵任務把我的計劃打亂了。那時,凡應屆初高中畢業生,不論是什麼志向都得先參加體檢,我從小在八一學校練出來的好身板一下子就被西城區武裝部相中了。我去向總理告別。總理見到我第一句話就問:“秉華,原來你説要去插隊當農民,我很支持你,現在又要去入伍。這是怎麼回事?”我把情況告訴了總理,總理聽後想了一下説:“我知道了。既然組織有這麼個要求,你還是要服從組織分配。”但他接著又説:“你想當農民,將來從部隊復員以後還可以去農村,實現你的理想。”

  總理就是這樣,越是親近的人,他對他們的要求越嚴格,絕不允許他們搞特殊化。(周恩來總理的侄子 周秉華)

  留住記憶是最好的家風

  吉林的滿族“説部”,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它是一種傳承記憶的習慣。一個國家、民族和家庭的重要展現方式是國風、族風、民風,能留住記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家風家教的學習和推廣,應該重點挖掘傳統文化的生動性。我認為每個家庭應該把自己最生動的部分展示出來。總結家風和家教,其實就是在總結中華民族的精神能力和精神力量。

  在傳承家風家教時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深刻挖掘傳統文化的生動性。不是把一般性的傳統和家風展示出來,要挖掘其生動性,因為每种家風家教都有自己生動的內容和過程。

  第二,要通過這樣的研討進一步建立家教和家風的文化學的體系。其實家風家教的討論應該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討論,我們過去報了很多文化遺産,但是恰恰就沒有家風家教。家風家教首先就是一種文化遺産,我覺得應該建立家風家教文化遺産學科。

  第三,在文化傳承的主題下充分注重傳統文化方式的傳播。家教傳承的方式方法非常豐富,每個家庭對後代進行教育都有不同的方式,這也是重要的遺産。家教要注重對“説”的文化遺産的挖掘,如何説話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遺産,要充分挖掘“説”的藝術、傳承的藝術。在家風家教傳承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在文化傳承的主題下充分注重傳統文化方式的傳播。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法律、制度、政策來傳承這個傳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曹保明)

  家風家教重在培育公民德性

  家庭在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在文化傳承與道德教育、人格培養方面更是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家風家教對人的人生觀、道德觀與人格養成的重要作用。

  家風家教的直接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公民德性的培育上。愛國,實際上就是我們古代倫理所講的“忠”。中國自古以來不僅有詩書傳家、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的傳統,更有忠孝傳家的傳統。敬業是中國傳統美德。內誠于己,外信於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友善就是我們古代所講的仁德,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這些都可以通過家風家教的傳承培育我們最基本的人倫道德情感。

  一個人在家庭裏受到良好的家風家教的影響,有了好品質,就具有了較高的文明素質,自然就會在社會生活中樂善合群,以自由、平等、公平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才會自覺遵守社會的法治和正義秩序。按儒家的孝道理論講,在家能夠孝親悌長,在社會上好犯上作亂者必然鮮矣,這自然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修德不僅能使人樂善合群,更能興國,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在家孝親,就能夠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博施濟眾,以天下為己任。家風家教確實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

  家教的主體是家長,傳承的規律是父傳子繼。家教不僅是以言教訓,而且是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成人先要率先垂范,增強德育的自覺性。要探索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國家教育、社會教育、單位教育的關係,從而以長效機制推動家風建設,建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民族文化的靈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肖群忠)

  讓城市孕育好家風

  家庭是城市的細胞,是傳承城市社會風尚的基本載體。只有讓一座城市的良好風氣與千家萬戶的共同價值追求相互融合,才能在全社會激發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讓城市孕育好的家風,可從五方面著手。

  第一,文化底蘊傳承好家風。“崇文尚教、勤勞守信、溫文友善”是蘇州文化的核心,也是蘇州傳統家風的基本內容。積極利用文化底蘊是大力促進現代蘇州良好家風形成的重要渠道。蘇州連續舉辦了8屆全民閱讀節,每年開展100多項“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

  第二,家庭教育鑄就好家風。蘇州緊緊圍繞夫妻、親子、代際、鄰里等關係開展好夫妻、孝兒女、好婆媳、好鄰里、好母親系列尋訪活動,大力弘揚家庭美德。榜樣的“典型效應”發展成為了“群體效應”“社會效應”,構築了良好家風形成的社會基礎。

  第三,城鄉文明塑造好家風。蘇州多年來推進城鄉文明一體化發展。在城區廣泛開展“鄰里守望”主題活動,在農村廣泛開展“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等六大行動,全面提升了城鄉居民文明素養,構築了良好家風形成的環境基礎。

  第四,道德風尚引領好家風。2011年至今,“道德評談”已經巡演了2500多場,建立1000多個“道德講堂”,構築了良好家風形成的思想基礎。

  第五,“蘇州精神”弘揚好家風。2012年推出“家在蘇州”品牌活動,通過“家”這個核心,凝聚全體蘇州人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激情與責任感。(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蔡麗新)

  家風家教影響人的本質

  我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小時候爸爸對我的教導是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媽媽對我的教導就是一個字“忍”,長大以後才理解這個字後面蘊涵了包容、寬容、禮讓他人、自律等含義。

  現在的年輕人對家風家教的追求和價值體現,我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愛和感恩;第二,獨立和民主;第三,平等和自由。我們理解的愛體現為自愛和愛人,我們要感恩這個時代,感恩父輩對我們的給予,感恩我們受到的挫折。

  家風家訓雖然屬於道德和文化範疇,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也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引導向善,與法治的作用是不謀而合的。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現代家庭的家訓家規,形成良好的家風,能夠承擔起守護社會共有核心價值理念的責任,也為人們的道德與實踐提供第一個場所。

  民法中有幾個重要的原則,比如説公序良俗原則,規定了民事行為必須遵守社會道德等等。對於我國現在物權法中的財産所有權原則,也是可以在家訓家規中找到依據的,而刑法中的犯罪和刑罰,更是來自於古老的家法家規。優良的家風可以彌補法律功能上的空缺,以道德觀念自我約束的方式,從源頭上減弱犯罪動機。

  法律規範人的外部行為,作用於人的大腦,影響人的理性,家風家教影響的是人的內心的良知和價值判斷,是從根源上和本質上對人的行為産生一種影響。所以説,家風家教對法治建設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李活力)

  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大有可為

  2012年6月17日“父親節”那天,有一個叫“大萌子”的新浪網網友發了一條微博,曬出了她從1歲到30歲每年和父親的合影。沒過多久,這些合影就被廣泛轉發。我剛才查了手機,這條微博現已經轉發70422次,評論19363條,點讚16360條。

  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看到了網絡新媒體在傳播傳統文化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第一,更多元。新媒體這個平臺對傳統主流媒體是一個有效補充,是一個增量平臺或平臺增量,新媒體的用戶和傳統媒體用戶有重合,但也有很大差異。新媒體的年輕用戶居多,現在新浪微博主要用戶大部分年齡在35歲以下,這些用戶可能看傳統媒體少一點,看網絡多一些。這些用戶對我們傳播傳統文化來講肯定是一個增量。

  第二,更互動。新媒體很容易參與,點一下“讚”,點一下“轉發”,點一下“評論”,就參與進來了。不光是我們普通用戶,我們的大明星,如姚晨、何炅等人,也在轉發和評論。這樣,影響力就會進一步增大。

  第三,更草根。想一想,如果一個作者要把30張圖片發在傳統主流媒體上,肯定有難度,但發在新媒體上就很容易,因為新媒體沒有體量的限制。用戶參與很容易,更容易互動,因此傳播力更強。

  第四,更自然。30張圖片,把父女間的愛心、溫馨發散出來了,這個典型不是推出來的,也不是拔出來的,而是我們的網友自己選出來的,是我們的網友自己“讚”出來的,因而它更親切、更可信、更感人、更溫馨,同時也表達了一個重要的主題。這證明了,在主流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新媒體也能夠發揮很大的正能量作用。(新浪網副總編輯 孟 波)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