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國家發展需要精神動力,民族進步需要文明支撐。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在經濟發展上實現騰飛,而且需要在文明建設上創造輝煌。建設文明中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環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文明,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的精神文明,其靈魂和核心內容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設文明中國,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一個共同價值取向,即物質生活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缺失也不是社會主義。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創造了經濟輝煌,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富裕起來的中國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道德建設、凈化社會風氣。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日益多樣多變,在看到主流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健康向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社會生活中不道德、不文明、不健康的現象。近些年來,社會生活中“毒膠囊”“小悅悅”“扶老人被訛”等事件,虛擬世界中“灌水”“刪帖”“網絡水軍”等問題,公共場所中吞雲吐霧、隨地棄物、肢體衝突等現象,出境旅遊中大聲喧嘩、違規拍照、隨地吐痰等陋習,都在提醒與警示我們:國家富強不能以犧牲道德為代價,生活富裕不能以文明缺失為成本;沒有道德和文明的支撐,國民的精神家園就會荒蕪,現代化建設必然受到損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將“軟功夫”與“硬招數”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觀,讓文明為中國添彩。
文明需要教育來滋養。人無天習,教則移風。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始終注重道德文明的教化和養成。從《論語》的世代傳學到《三字經》的啟蒙教育,從《朱子家訓》的經久不衰到《增廣賢文》的廣泛流佈,中華傳統文明一直在教化中綿延賡續、發揚光大。實踐證明,培育文明價值觀的基礎在教育,道德養成的根本在內心恪守。使文明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行為,須將文明價值觀作為必修課納入國民教育之中、融入文化建設體系,從識字教起、從娃娃抓起、從習慣養起,從而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固化于習。
文明需要法制來規範。教育是軟規範,法制是硬約束,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文明建設由軟變硬、由虛變實,需要建立健全一套有關文明行為的法規制度,將其納入現代社會治理的軌道,用法制手段褒揚文明之舉、懲治文明缺失行為,形成依法講文明、守公德、樹新風的社會秩序。
文明需要環境來熏陶。環境能感染人,也能改造人。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會孕育文明花朵,烏煙瘴氣的生活環境易産生醜惡亂象。形成健康文明的社會環境,需要加強輿論宣傳,增進國民文明意識;開展各種文明活動,搭建群眾實踐平臺,大力營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崇德的氛圍陶冶人的社會環境,推動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24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