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鄉村兒童讀書難待解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21日 11: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四川古藺納盤小學,學生自主管理書屋。北京桂馨基金會供圖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今日發佈的2014年全國國民閱讀報告顯示,中國9至18歲未成年人的課外書閱讀率和閱讀量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鄉村兒童閱讀存在突出問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和隨父母進城務工的打工子弟對讀書的渴望非常高,但由於經濟條件、圖書室關閉及難以讀到適合的圖書等原因,他們很難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圖書。

  京華時報記者李晉

  “買不起”的課外書

  有一次過生日,爸爸帶海珠去書店想買一本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但在看到書的價格後,海珠還是將書放了回去,“那本書很貴的,爸媽賺錢已經很辛苦了,不能再花錢了。”

  一本用螺釘固定的書和它的主人渴望讀書的模樣不時出現在屈明穎的記憶中。

  屈明穎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助理,也是國民閱讀報告調研團隊的一員。

  小男孩叫小輝,家在東北的一個貧困村。

  在小輝家的床頭一本包著書皮的書引起了去調研的屈明穎的注意。

  打開書,屈明穎發現,書已經被翻爛了,本已脫落的內頁,被三顆螺釘固定著。

  小輝告訴她,這是同學給他的書,也是他唯一的一本課外書,每天都會翻看,不記得看過多少遍了,書頁基本上全都掉下來,為了不讓書散架,他就用螺釘把掉了的書頁重新固定,包上了書皮。

  小輝的爸爸説,“孩子經常羨慕其他同學的故事書,但家裏條件太差,能保證吃飽穿暖有學上就不錯了,不可能再買課外書。”

  在屈明穎和同事走訪過的貧困地區中,類似小輝的情況比較普遍,他們往往因為家庭貧困、父母不重視等原因,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課外書。

  即使在北京,也仍有學生讀不到課外書。

  最近每天的午休時間,找同學借閱一本名為《愛的教育》的課外書,成了小學四年級的范海珠必做的事。

  這是全班唯一的課外書,書皮和書頁已經被翻得皺皺巴巴,有些書頁破損嚴重,被貼上透明膠條後,繼續在同學們之間傳閱。

  《愛的教育》本是班主任給自己孩子買的書,看到班裏沒有一本課外書,老師捐給了班裏。為了讀到書,海珠有一段時間沒午休過,如果沒有輪到自己讀,她就在午休或課間跟同學借來先讀。

  海珠所在的向上學校,是位於北京昌平區城鄉接合部的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教師李蘇霞介紹,學校從學前班到初三,有800余名學生,學校沒有圖書室,有的班級雖然有圖書角,但多數空空蕩蕩,擺放著作業本和粉筆盒,只有少數高年級的班級擺了二三十本課外書。

  海珠隨父母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媽媽做保潔,爸爸在工地上打工,家裏很貧困,海珠從來沒有開口向父母要過一本書。

  有一次生日,爸爸帶她去書店想買一本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但在看到書的價格後,海珠還是將書放了回去,“那本書很貴的,爸媽賺錢已經很辛苦了,不能再花錢了。”

  為了讀到新書,她經常跑到有圖書的班級去蹭書看,但好看的書早已被本班同學借走了,剩下的海珠表示“看不懂”,但她還是會拿上一本曹文軒的文集,“總有能看懂的故事吧。”

  “鎖住”的學校圖書室

  去年,周功武到黑龍江哈爾濱周邊一個縣的農村中心校走訪,走到圖書室,他發現門是鎖著的,校長立刻打電話找人開鎖,在打了五六個電話後,才找到拿著鑰匙的人。

  學校的圖書室和圖書角幾乎成了貧困兒童獲取課外讀物的唯一來源,但走訪了很多農村小學和貧困學生後,來自黑龍江的支教志願者周功武得到的最多的回答卻是“看不懂”和“看不到”。

  周功武表示,“在黑龍江的農村小學,尤其是中心校裏,圖書室的藏書甚至達到幾千冊,但長期關閉和各種雜書的濫竽充數是阻礙孩子有效閱讀的關鍵。”

  黑龍江青基會副秘書長劉鐵男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絕大部分的農村小學都是如此,即使在全國,我相信也很普遍。”

  去年,周功武到黑龍江哈爾濱周邊的一個縣的農村中心校走訪,走到圖書室,他發現門是鎖著的,校長立刻打電話找人開鎖,在打了五六個電話後,才找到拿著鑰匙的人。

  走進圖書室,幾個書架擺滿了書,足有幾千冊,但書的質量就參差不齊了:10年前的《讀者》、《電工的基礎常識知識》、1961年版的《十萬個為什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等。

  周功武説,不否認這些都是好書,但它明顯不適合中小學生閱讀,而適合閱讀的書孩子們似乎又看不到。

  該校校長坦言,這些書有的是教委配的,有的是捐贈的,因為學校要定期接受體育設施、圖書設施等項目的檢查,如果把書都發給孩子,丟失的情況會時常發生,無法統計,也很難達標。為了達標,很多學校一到檢查時還會到外校去借書。

  公益組織介入難在溝通

  對於圖書室的低使用率,劉鐵男也曾為了讓基金會的“希望圖書室”增加開放時間,而多次與一些學校溝通,得到的也多是“書壞了”“書丟了”“無法向捐贈人交代”等回答。

  鄉村貧困兒童讀不到課外書的現狀曾引起社會關注,不少公益組織也伸出援手。

  對此,北京桂馨基金會公共關係部酆偉表示,選適合的圖書捐贈是很簡單的,但更重要的是讓圖書更有效地被利用起來,從而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這就需要學校和老師給予足夠的配合。“而與學校溝通並得到他們的認可,是最困難的事。”酆偉坦言。

  桂馨書屋是北京桂馨基金會關注鄉村兒童教育的重要項目,項目計劃通過4年的時間,幫助學校自主有效地運作書屋。基金會除了捐贈圖書外,還會定期更新圖書,並與學校簽署一份協議,協議要求學校至少有一名兼職圖書管理員、學生參與圖書管理、每週最少開放三次、中高年級每週有一節閱讀課、每學期開展一兩次閱讀主題活動等。此外,基金會每年還會有兩次定期回訪,並在假期開展閱讀周等活動。

  在項目開展初期,為了獲得圖書,一些學校答應得很好,但是在後期的回訪中,酆偉還是發現仍有20%至30%的學校未按要求運作,甚至鎖閉書屋,拒絕開展活動。

  去年暑假,酆偉計劃到湘西的一所農村學校開展閱讀周活動,卻遭到了拒絕。校長擔心把放假中的學生和老師再組織起來,不僅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還要擔負學生的安全責任。

  酆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和學校溝通,以獲得他們的理解。

  對於圖書室的低使用率,劉鐵男也曾為了讓基金會的“希望圖書室”增加開放時間,而多次與一些學校溝通,得到的也多是“書壞了”“書丟了”“無法向捐贈人交代”等回答。

  為了讓孩子們實實在在擁有一本書,劉鐵男索性決定將書發到每個孩子手中。這也意味著,項目從前期調研、選書到購書再到發放,需要對每個孩子進行一一確認登記,光登記確認表就有幾百頁,但看到學生們蜂擁而上,舉著手搶書,拿到自己的書後,就蹲在各個角落裏迫不及待地看起書,劉鐵男覺得“值了”。

  需長效機制保障兒童閱讀

  國際上普遍認定,13歲以前,是一個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就很難培養這樣的習慣了。

  今天發佈的最新一期全國國民閱讀報告顯示,儘管成年人的國民綜合閱讀率較往年繼續提升,但9到18歲的未成年人課外書閱讀率和閱讀量卻有所下降,屈明穎分析稱,這主要是由於課業負擔重、家長觀念落後以及數字化閱讀模式的形成等原因造成的。

  屈明穎表示,進一步調研發現,雖然受各種條件限制,農村學生讀書方式較為單一,購買力低一些,但閱讀量和對圖書的渴望程度並不低於城市學生。他們會選擇去書店、圖書室或者農家書屋等公共圖書機構讀書。

  對此,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博士張文彥也曾擔憂,“教育的失衡釀造了一個冷峻的現實,孩子們無法平等享受閱讀的權利,有的孩子剛剛降生,就有了精美的”零歲書“相伴,但有的孩子上完小學,可能還在奢望擁有一本《新華字典》。”

  國際上普遍認定,13歲以前,是一個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就很難培養這樣的習慣了。

  張文彥表示,少兒閱讀能力與國家文化發展水平和潛力是正相關的,美國、英國、日本等文化強國經常進行各類兒童閱讀能力的調查,一旦發現有下降趨勢,就會引起社會的廣泛不安,甚至由此設立法案對兒童閱讀予以專門的推進和保障。

  張文彥説,少年兒童閱讀是整個國家閱讀的起點。只限于筆頭和口頭的呼籲、開展讀書活動和捐書贈書不夠,這需要一個科學、長效、穩定的機制,有機構、有資金、有法規,讓每個小讀者都能可讀、善讀、樂讀。這其中,公益力量將是促進全民閱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張文彥也透露,目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在制定《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和國家全民閱讀規劃,希望最終法規規劃出臺之後,對社會力量有很好的規範、促進。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留守兒童 課外書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