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主講人檔案
邵永靈
第二炮兵指揮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國際關係研究
參與多項軍內外重大科研課題
代表作有:《戰爭的句號》
《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
《海洋戰國策》等
曾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
伊朗正在研製“流星-5”和“流星-6”導彈的傳聞,吵得沸沸颺颺。西方情報機構認為,伊朗在俄羅斯和朝鮮幫助下,正在研製兩種固體彈道導彈:一種射程5500千米,能夠打到英國倫敦和法國巴黎;另一種為洲際導彈,射程達1萬千米,能夠打到美國東部。對於這種説法,其可信性都有待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伊朗正在尋求射程更遠、威力更強的導彈。是確有其事,還是傳奇?
敬請關注,《講武堂》4月5日10:18播出,
第二炮兵指揮學院邵永靈教授深度解析,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之五:神秘的波斯之劍。
2014年2月10日,伊朗國防部宣佈,在伊斯蘭共和國成立35週年前夕,該國成功試射了兩枚導彈,其中一枚是名為“巴拉尼”的遠程導彈。國防部長侯賽因·德格罕表示,新的彈道導彈可以躲避反導系統,並能造成巨大破壞。導彈能夠突破反導系統,這似乎是俄羅斯的專利,為什麼伊朗也要強調這一點?我們姑且不去追究它是否真的有這個能力,但有兩個事實大家別忘了:第一,伊朗是世界為數不多的擁有中程彈道導彈的國家,其“流星3”導彈和“泥石”2導彈射程可覆蓋中東和歐洲東南部;第二,自從美國在新世紀著手部署反導系統開始,伊朗一直就是它公開聲明的防範對象,伊朗的另一個勁敵以色列也早就部署了“箭”式反導系統。考慮到伊朗現有的導彈技術和開發核武器方面的嫌疑,這樣的防範不能説全無道理。2003年,伊朗首次公開展示“流星”3導彈的時候,就在導彈上面赫然寫下了兩句話:“我們將把美國踩得粉碎”和“以色列必須從地圖上抹去”。既然對手已經有了反導系統,那麼伊朗的導彈也必然要採取一定的突防措施。
一、兩伊戰爭導彈襲城戰——戰後唯一一次彈道導彈大規模運用
有資料顯示,伊朗在20世紀70年代巴列維王朝時期就有了發展彈道導彈的念頭。當時,伊朗主要從西方獲取先進常規武器,但西方不支持伊朗發展地地彈道導彈。不得已,巴列維將目光轉向中東軍事強國以色列。伊以關係一直不錯,伊朗不僅是唯一一個同以色列建交的伊斯蘭國家,而且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還向以色列提供過石油。對以色列來説,伊朗也是當時可以依重用於牽制周邊阿拉伯國家的“盟友”。1977年7月,伊以秘密簽署一項名為“鮮花工程”(Project Flower)的合作協議,由以色列向伊朗提供“傑利科”1型彈道導彈技術資料,幫助伊朗建設導彈研發、生産及試驗基地,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可攜帶核彈頭、射程達1500千米的中程彈道導彈。1979年,伊朗國內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同以色列和其他西方國家關係迅速惡化,西方對伊朗實施武器禁運,“鮮花工程”就此“凋謝”。
(1)伊朗的導彈自主研發雖然過早夭折,但隨後的一場戰爭卻讓伊朗提前用上了導彈。20世紀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戰爭,被稱之為“兩伊戰爭”。在這次戰爭期間,後來雙方都大量使用了地地彈道導彈。在令人頗感意外的同時,又讓刮目相看。那麼,伊朗的笫一枚彈道導彈,又是何時用於實戰的呢?
1982年10月27日,伊拉克向伊朗邊境城市迪什罕爾發射了1枚導彈,導致伊朗21人死亡,約100人受傷。這是兩伊戰爭第一次使用彈道導彈。同年12月29日,伊拉克又向該城發射了導彈,導致更多的伊朗人員傷亡。而此時,伊朗手裏並沒有導彈,當然無法對伊拉克實施對等報復。伊朗首次對伊拉克發射導彈是在1985年3月12日。兩伊使用導彈的高潮發生在1988年2月29日至4月20,兩國進行了一場長達42天的導彈襲城戰,這是戰後彈道導彈唯一的一次大規模使用。期間,雙方共發射導彈266枚,其中,伊拉克發射了189枚,伊朗發射了77枚。整個兩伊戰爭,伊拉克共發射導彈361枚,伊朗117枚。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交戰當中,對立的雙方使用的居然是同一種導彈,即大名鼎鼎的蘇制“飛毛腿”B導彈及其仿製品。
“飛毛腿”導彈算是世界彈道導彈家族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了,海灣戰爭在捧紅了“愛國者”的同時也讓它的犧牲品“飛毛腿”順便出了名。英文“Scud”本意指飛快的、飛馳的,中國人就非常有創意地將它翻譯成了“飛毛腿”。這是西方的一種稱謂和分類。在蘇聯,所謂的“飛毛腿”導彈其實包含了兩種不同型號的導彈:P-11M和P-17,這兩種導彈外形尺寸基本一致,但結構、射程等方面存在著明顯不同。比如,P-11M導彈的有效載荷為950千克,導彈最大射程為150千米,最多不超過170千米,核彈頭當量1萬噸,P-17導彈的射程達到了240千米,最大可達300千米,圓概率偏差(CEP)由P-11M的3000米提高到1000米左右。但是在美國和北約軍事命名系統中,P-11常規導彈被編號為SS-1A,P-11M核導彈被編號為SS-1B,並取名“Scud A”,P-17導彈被編號為SS-1C,取名“Scud B”。蘇軍從60年代初開始裝備飛毛腿B,直到1992年前後,俄羅斯軍隊還保留了大約550枚“飛毛腿”導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飛毛腿”導彈一直是蘇聯陸軍的主要遠程打擊武器,是蘇聯近程地地彈道導彈家族的“當家花旦”。P-17導彈裝備部隊後,蘇聯曾考慮對其進行改進,並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和試驗,但這些想法最終沒有變成現實。儘管如此,美國和北約仍然將蘇聯研製過的射程達到500千米的P-17導彈編號成SS-1D,命名為“Scud C”(“飛毛腿”C);將頭體分離、導彈命中精度明顯提高的改進型P-17編號為SS-1E,命名為“Scud D”(“飛毛腿”D)。後來一些國家對“飛毛腿”B進行了改進,形成的新型號導彈也被稱為“飛毛腿”C或“飛毛腿”D。
既然“飛毛腿”B來自蘇聯,它又如何成為伊拉克和伊朗手中的武器的呢?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是進入70年代,蘇聯的政治和軍事影響開始向全球範圍擴展,包括“飛毛腿”在內的蘇制武器自然也隨著這股潮流流向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戰亂頻繁的中東地區。其中,伊拉克利用手中鉅額的石油美元從蘇聯購買了近千枚“飛毛腿”B導彈。
但問題是,蘇聯並沒有賣給過伊朗導彈。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到上世紀80年代,革命後的伊朗在國際社會處境孤立,其死敵伊拉克反倒是與美蘇同時交好,伊朗不存在直接從蘇聯手裏購買飛毛腿導彈的可能性。那麼,伊朗在兩伊戰爭中使用的100多枚飛毛腿B到底來自何處?
雖然無法從蘇聯手裏直接購買飛毛腿,但伊朗還是可以從其他擁有了“飛毛腿”的國家手裏轉購的。當時,中東地區與伊朗關係較好的敘利亞、利比亞也通過購買或者接受軍援等方式,裝備了一定數量的“飛毛腿”B導彈。據西方媒體報道,伊朗最早得到“飛毛腿”導彈是在1985-1986年間,從利比亞和敘利亞兩國秘密購買了約54枚導彈和4套發射裝置。
搜索更多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⑤神秘的波斯之劍 的新聞
- 2014-04-05 15:45:10 《講武堂》 20140405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⑤ 神秘的波斯之劍
- 2014-03-29 10:17:00 《講武堂》 20140329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④ “高裏”撲“烈火”
- 2014-03-22 12:40:35 《講武堂》 20140322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③ 美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