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比中友好的難忘故事——訪比利時友好人士貝湖

發佈時間:2014年03月31日 15: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新華網布魯塞爾3月30日電(記者 吳昌榮)陽春三月,微風和煦。在布魯塞爾溫暖的陽光下,我們來到了曾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的法語教授塞爾日·貝湖的家中。

  門一打開,這位82歲比利時老人和他夫人面帶微笑、慈祥和藹地用相當地道的漢語向我們問好。走進門,我們聞到了老人為我們提前沏好的中國綠茶香氣四溢,看到四週挂滿了中國字畫,還有塞滿書櫃的、他上世紀60年代在北京琉璃廠低價收集到的珍貴古籍。相互寒暄後,這位見證新中國建設和社會發展、為推動比中兩國民間友好交往不懈努力的老人對我們侃侃而談,道出他的中國故事。

  貝湖首先向我們展示了一件精心裝裱的中國書法,上書“啟蒙京都書聲朗,持節天涯鬚髮斑,良師難忘教誨益,諍友永銘情誼堅”。這是曾任中國駐比利時大使和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的中國外交官關呈遠兩年前在老人80歲大壽的時候贈送給他的,而關呈遠大使本人曾是貝湖教授在北外任教時的學生,“良師”貝湖,後來成為這位中國大使的“諍友”。

  貝湖出生於比利時,不到兩歲時,便隨父親去了剛果共和國,在這個非洲國家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直到16歲中學畢業後才回到比利時,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習浪漫語言文學和政治行政學。完成學業後,貝湖先後赴突尼斯、幾內亞等非洲國家任教。在幾內亞工作期間,他教當地的中國專家法語並幫助他們與當地人進行溝通,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與中國人接觸,他的中國故事由此展開。一天,時任中國駐幾內亞大使找到貝湖,問他是否願意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法語,貝湖懷著對這個東方國度的好奇答應了邀請,開啟了他的中國之旅。

  蘇聯專家撤走以後,在京外籍專家及友好人士都被安排在友誼賓館,貝湖到北京後的第一個晚上就住在那裏。第二天清晨,他十分詫異地發現,窗外一群老人在樹下蹲步推手,他以為他們在抓蝴蝶或者是鳥兒,但很好奇他們的姿勢如此慢、如此穩還非常統一,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這些老人在練太極。

  最令他驚詫的還是當時北外學子生活的艱辛。據他回憶,當時中國面臨嚴重經濟困難,許多學生在家裏吃不飽飯,有的上午去上班,下午再來學校,明顯很疲倦。但令他感動的是,這些學生非常用功,經常刻苦學習到深夜,他們立志成為為國效力的外交官、人民教師或是新聞記者。

  在北外任教期間,他受邀出席了1968年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國慶典禮,在觀禮臺上與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握手,他感到十分榮幸。

  貝湖1962年到北外任教,直到1971年才結束回國,教授法語近9年,如今桃李滿天下。貝湖結束了北外任教,但他的中國故事並沒有因此結束。回到布魯塞爾後,他出任“比中協會”秘書長,並與比利時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合作,為114名中國學生提供獎學金,促成他們赴比留學。他還多次組織當地學術、藝術團體訪華,增進兩國文化交流,為促進中比兩國建交作出了努力。

  在“比中協會”工作8年後,貝湖又在上世紀80年代創辦了“比中文化中心”,擔任文化中心秘書長30餘年。他還多次在比利時和中國的媒體上撰文,促進比中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

  貝湖説,他已往返中國40余次,中國可以説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回比利時後,幾乎每年都會去中國一趟,待上幾週,到各個城市看看,特別是到偏遠的農村去了解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況。最近一次是兩年前,應中國政府邀請,他到了新疆、甘肅、陜西等地進行訪問交流,實地了解中國的民族政策。

  多年來,貝湖不僅了解了中國的風俗習慣、社會狀況和思想意識,也認識到了中國人最終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他對中國5000年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的近現代史。他説,不了解歷史,就不能明白中國現在發生的一切。

  貝湖告訴記者,他非常期待習近平主席對比利時的訪問,認為此訪將增加兩國之間的交流,向比利時人闡述中國的立場,進一步促進兩國政府和人民間的相互理解。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5000年 友好交往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