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宋 嵩繪
今年1月至今,各地被曝光的自來水異味事件達10余起,而其中6起事件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是水質達標,不禁讓人對所謂“達標自來水”是否安全心存疑慮。
就在不久前,環保部發佈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我國有1.1億居民與重點排污企業“做鄰居”,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在自來水是否安全上,檢測標準和百姓感受為何呈現“兩重天”?飲用水安全關乎民生,“達標水”何時等同“安全水”?
多地表示,異味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
今年3月上旬,網上曝出蘭州多地自來水出現刺鼻異味,市民反映強烈。蘭州市環保、疾控部門和供水企業隨後公佈監測數據,聲稱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異味原因是黃河水少引起氨氮含量高。
2013年年底,杭州多個城區市民反映自來水有“塑料味”,在查明“元兇”為鄰叔丁基苯酚這一化學物質前,杭州相關部門均表示,除了嗅味一項指標異常外,其餘指標均正常,杭州自來水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飲用。
在各地曝出的自來水異味事件中,只有個別地區查明污染源,更多地方在對水質取樣送檢後,得出異味水檢測達標和安全的結論,異味原因始終不明。然而,“達標”的結果並沒能消除老百姓的疑慮。杭州市民王萍萍一家至今還是用礦泉水作為家庭日常飲用水,“雖説異味來源找到了,10家涉事企業關停了,可到底還有沒有別的企業排污?自來水安全問題成了‘斷頭新聞’,怎能讓人放心?”
出現異味難尋原因,檢驗指標和方法是否合適?
據了解,2012年7月1日起,中國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新標準與國際接軌,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該標准將飲用水水質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至106項,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執行了如此嚴格的標準,為什麼達標水還是會出現異味?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表示,自來水異味必然有其來源,但相關檢測結果正常,專業執法部門無法找到源頭,這裡面顯然存在矛盾。
對此,杭州市環保局副局長徐青山認為,飲用水標準雖然嚴格,但導致異味的有機物有幾十萬種,大部分還是人們未知、未命名的,因此會出現有了異味後很難判斷原因的情況。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王有樂表示,我國自來水的安全指標雖然有上百項,但在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每一項指標都能監測到。異味的來源非常複雜,污染會造成異味,乾淨的水放時間長了也會有異味。
“當出現明顯的異味後,需要重點針對異味進行詳細調查,把來源搞清楚。如果各項指標都達標了,仍然存在異味,那就考慮指標是否定得合適。”王有樂説。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現“異味水”“達標”的怪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檢測部門往往重視源頭水和出廠水的監測,而對於輸送至老百姓家水龍頭的過程檢測較少,但實際上合格的自來水在管道輸送過程中很容易遭遇污染,但這種污染往往檢測不到或者根本不做檢測,因此就導致了居民水龍頭出來的水有“異味”但檢測報告稱水“達標”的現象。
確保“源頭活水”,也要確保“龍頭凈水”
記者調查發現,飲用水衛生安全監測和信息公佈,仍“陷落”在職能交叉的行政部門之間。比如,住建部門、環保部門、衛生部門都具有飲用水檢測的職責和能力。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建議,各大職能部門在每年的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工作方案中,應當明確檢測統計的範圍,盡可能地涵蓋不同供水方式下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的檢測信息,提高檢測頻率,同時引入第三方監測機制,並將水質檢測數據及時公開,將民生要求作為最高標準,確保水質監測落到實處。
此外,嚴防自來水在輸送管網裏遭污染也是重要課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一項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供水管網多處於壽命的臨界點,部分城市的老城區管網超期運行。不少老城區的自來水管網是鑄鐵材質,長時間使用後,內壁容易銹蝕、結垢、脫落,導致住戶家中的自來水發黃髮渾。
飲用水安全已經越來越引起不少地方政府的重視。比如杭州市政府日前出臺了《杭州市防洪水保飲水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將開展實施多處水源地建設工程,改變原先水源地單一的狀況,增強城市供水抗風險能力。
有專家表示,政府部門的監管還有空白地帶,保證居民喝上乾淨安全的水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點,期待政府能夠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説,做好“水文章”,前提是加強水源地的保護,必須加大對企業偷排的打擊力度,但關鍵是抓好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加大老舊破損自來水管網檢測、修補、更換力度,確保“源頭活水”的同時也要確保“龍頭凈水”。
(據新華社電 記者商意盈、王衡、呂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