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0月份,山東煙臺大學7位餐廳保潔員以吃學生剩飯的形式,提醒學生節約糧食的新聞一經報道,迅速引發社會關注。包括本報在內的多家媒體紛紛對此事進行追蹤報道,併發起“保潔員吃學生剩飯引發的思考”等討論,在社會上産生熱烈反響。
11日晚餐時分,記者在武漢大學小觀園餐廳餐具回收處發現,絕大多數餐具都是“光盤”、“光碗”,浪費的現象並不多見。“勤儉節約是當代大學生應該主動踐行的一種生活方式。”正在就餐的電氣工程學院研究生李明頗有感觸,“我們國家人口這麼多,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剩一粒米,那將是極其巨大的財富;反過來,損失也很可觀。”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趙蘇用“震撼”形容自己的感受。“我們從小不愁吃不愁穿,體會不到上一輩人的辛苦。看看那些保潔員,真覺得‘剩飯’才‘丟人’,大學生應該做一個自豪的‘光盤族’。”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陜西師範大學團委書記魯鎮引用《朱子家訓》,“煙臺大學保潔員用無聲的行動詮釋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青年人應當反思我們在餐桌上、在水管前、在用電時的浪費行為,用點滴行動踐行倡導節約。”
濟南市東方雙語實驗學校教師劉奇偉説:“煙大保潔員的做法給學生們上了很好的一課。我們需要把反對浪費、倡導節儉的理念保持下去。”剛看到“吃剩飯”這則新聞時,濟南大學教師陳敏的第一感覺是“保潔員們很差錢”。“讀完整篇新聞報道才發現,他們其實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一種勤儉節約的精神。從‘光盤行動’到拒絕‘剩宴’,我們應當從自身做起。”
武漢市民政局公務員周鋼提到了《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保潔員吃剩飯,和多年來社會上大吃大喝、奢侈浪費、鋪張攀比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中央剛剛出臺了反對浪費的條例,現在制度有了,關鍵是落實,應該加大問責力度,對鋪張浪費行為進行查處。”
“我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但‘貧困’和‘饑餓’仍然沒有完全消除,煙大保潔員傳遞的勤儉節約正能量,值得每一個人深思和借鑒。”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文明辦主任朱獻康説。“煙大保潔員的行為不是説明自身貧困,恰恰説明現今社會浪費的現象有所存在。在工作中,我們在轄區所有餐飲企業和公共場所,設置了許多文明就餐、浪費可恥的標識,希望引導公眾形成一種杜絕浪費、尊重糧食、尊重勞動的社會風尚。”蜀山區五里墩街道青陽路社區工作站站長朱紅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