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鄧飛,《鳳凰週刊》記者部主任。十多年來寫下一百多篇調查報道,涉及福利院、水庫移民、死刑犯器官、官員貪腐等各領域。從2011年初掀起“微博打拐”熱潮,到“貧困山區小學生免費午餐”,他正努力“把建設性監督變為建設性建設的力量”。
“如果不是微博,我依舊是每年貢獻出幾篇有影響力的調查報道的記者。在我通過微博打拐時,那個我們找了3年的孩子居然通過微博找到了!至於"免費午餐",只是因為聽了一個支教老師的訴苦孩子們沒有午餐,在喝涼水。”回憶起自己的轉型,鄧飛認為,是微博改變了自己。[詳細]
免費午餐項目證明,政府與民間可以在慈善項目上實現良性互動。在慈善公益事業遭遇寒冬的2011年,鄧飛創造了一個奇跡。“中國不缺少寫字的人,缺少行動者。”他説未來會繼續關注中國鄉村兒童的諸多困境:安全校車、未成年人大病醫保等。[詳細]
“免費午餐”公益項目在中國慈善公益行業産生的鯰魚效應已經遠遠超過了項目本身的價值。2011年10月26日,溫家寶總理宣佈將給約2600萬義務教育在校生提供營養補助,由中央財政負擔。能夠讓政府參與到免費午餐中來,是鄧飛的努力方向,他做到了。鄧飛説:“當免費午餐惠及全國的時候,作為媒體人,應回歸輿論監督本位。”[詳細]
2011年7月19日,中央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啟動民族縣、貧困縣農村免費午餐試點工作,並將寧夏確定為首批試點省區;三個月後,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財政每年將支出160億元,試點範圍包括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國務委員劉延東像鄧飛等人發起的免費午餐計劃致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