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發佈的伯納德中彈情景
美聯社公佈陣亡士兵照片的舉動,打破了五角大樓與媒體之間長期以來形成的某種默契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楊英發自北京一位士兵全身倒地,血肉模糊,掙扎求生——這是美聯社女記者雅各布森在阿富汗戰場拍下的畫面。照片中的士兵名叫伯納德,年僅21歲,是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8月14日他在阿富汗南部赫爾曼德省執行任務時被塔利班武裝人員的火箭彈擊中。
“他與我相距十米,雙腳被炸得僅皮膚勉強連接。”雅各布森在日記中記下了伯納德中彈的情形,“四週都是尖叫,天也黑了,拍攝工作很艱難。重傷的伯納德不停地説:‘我無法呼吸……。’身邊的同伴讓他振作。”
後來,伯納德因搶救無效死於手術臺。得知他死亡的消息,雅各布森以及美聯社的編輯們決定把照片公開。然而,就是這一張照片打破了五角大樓與媒體之間長期以來形成的默契。
一張照片惹翻天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得知美聯社決定報道此事並公佈照片時,美國五角大樓發出了強烈的抗議,國防部長羅伯特 蓋茨親自打電話給美聯社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湯姆 柯利,要求他改變決定。挂上電話後不久,蓋茨又給柯利寫了封信,信中説,無視悲痛欲絕的父親的強烈反對發佈照片,是毫無同情心的表現。
美聯社則為這一決定進行了辯護。編輯們説,發佈這些照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認為這些照片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也許有些殘忍,但向讀者如實地展現戰爭細節,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伯納德為國家而死,應該贏得尊敬。”
五角大樓給記者訂“軍規”
五角大樓這樣的難堪並非首次,“五角大樓操控隨軍記者”,“五角大樓收買電視評論員美化伊戰”等內幕新聞,就曾頻頻登上報紙的頭版頭條。
因此,五角大樓對戰地記者提出明確要求:哪些東西可以報道,哪些東西可以模糊報道,哪些東西絕對不能報道。如果記者違規,將受到包括剝奪戰地報道權在內的嚴厲懲罰。五角大樓還把《戰地報道規定》下達給各大新聞媒體。在《戰地報道規定》中,五角大樓列出了14類可報道的信息以及19類不得報道的信息。
2008年,《紐約時報》揭露了五角大樓收買電視評論員的內幕。這篇報道披露説,五角大樓為控制輿論宣傳,以授予內幕消息、接觸軍方高層為回報,授意一些軍事分析家在電視媒體擔任評論員時替軍方説話,營造有利於軍方伊拉克戰爭和反恐行動的輿論氛圍。有評論員在接受採訪時承認“我們被五角大樓日日夜夜灌輸,他們告訴我們的情況跟事實可能有差距。”而另有一些評論員則“愜意地”利用這層關係,作起“掮客”,幫助一些公司從軍方那裏獲得伊戰等軍事行動中的外包合同。
美軍控制媒體是“公開的秘密”
儘管如此,但五角大樓跟媒體並不總是勢不兩立。
伊拉克戰爭期間,五角大樓就曾“好心”地邀請媒體隨軍,並要求部隊配合媒體報道,記者甚至可以使用軍用設備。五角大樓還利用各種方式手段影響好萊塢的電影人。雙方關係亦十分密切,許多風靡全球的美國大片如《變形金剛》、《地球停轉之日》等都得到過美國軍方的援助。當然,五角大樓絕不是樂善好施的基督徒,它的“慷慨”是有條件的。
布瑞塞爾是美國五角大樓一名審查劇本的官員,他的辦公桌子上總是堆滿劇本,每一部都有他的簽名,上面還有“機密”字樣——這就是他的工作,要決定哪些影片得到軍方的協作。一旦得到了軍方的許可,電影製作者就可以使用基地、艦艇、飛機、坦克等,“戰鬥機只借給正面反映美國軍人的電影”。當然,電影製作方還得向五角大樓支付一定的費用。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傳播學者姜飛看來,五角大樓借助媒體來宣傳美國軍隊形像是國際公認的事實。“形式有培養代理人、向傳媒業包括影視電視新聞注資等,投入的金額高達幾十億美元。”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