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蓋特納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與中國官員會談
6月2日,蓋特納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與中國官員會談
中美關係趨結構性改變
新聞眼
在5月份的最後一週,中國先後迎接了四撥美國的訪華政要,包括三個國會代表團,一個政府特使代表團,這使得過去的一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美關係周”。這是否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美國施壓—中國應對”的中美關係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專家認為,奧巴馬上臺後三個月以來,中美關係一反過去“低開高走”的固有規律,美國政府似乎正在放低自己的“身段”,中美關係正在發生一種結構性的轉變,中美關係中的不對稱性逐漸減弱,對稱性逐漸加強。
文/記者 李明波
打破“低開高走”固有規律
中美間“不對稱性”在減弱
李巍:在5月份的最後一週,中國先後迎接了四撥美國的訪華政要,包括三個國會代表團,一個政府特使代表團,這使得過去的一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美關係周”。
在裏根、克林頓和小布什三任總統的上任初期,中美關係都要經過短則七八個月,長則數年的磨合期,中美在新任總統期間,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過程”才能找到兩者之間穩定的相處之道,併為此付出巨大的政治代價。但是在奧巴馬上臺後的三個月時間裏,中美關係一反過去“低開高走”的固有規律,而是一開始就呈現熱絡的互動態勢,這反映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中美關係正在發生一種結構性的轉變,中美關係中的不對稱性逐漸減弱,對稱性逐漸加強。
以前,中國對美國需求多,而美國對中國的需求相對較少,這使得中美關係一直處於一種不對稱的格局。
如今這種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對美國的依賴和需求正越來越少,而美國對中國的需求卻大大增加。對中國而言,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國越來越成功地融入世界市場,美國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在經濟問題上制約中國的機會,中美經濟關係的政治化色彩相對於上世紀90年代大大降低。
相反,美國正在越來越多的問題上需要中國的鼎力幫助,而在國際性金融危機肆虐的背景下,這種對中國的需求顯得極為迫切。中國已經在朝核問題、蘇丹問題和伊朗核問題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關鍵性角色。在經濟上,美國不僅不再在人民幣問題上給中國製造麻煩,反而非常急切地希望中國能夠幫助美國渡過經濟危機的難關。
蓋特納在北大的演講中不惜放下身段,向中國方面反復聲明:中國在美資産是安全的,而且懇求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這種低姿態可謂前所未見。不僅如此,在對華關係中,堅持其強硬立場長達近20年的佩洛西也實現了其態度的大轉變,我親聆了她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她尤其強調中國在推動國際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認為中國的配合和支持對於解決國際環境和發展問題至關重要,而之前,批評中國幾乎是她的家常便飯,甚至是例行公務。
唐小松:中美關係格局確實在悄悄發生改變,中美關係由金融危機之前的美國主導兩國關係開始向美國依賴中國的方向發展。實際上,金融危機之前,中美之間“經濟共生關係”就已經形成,中美相互依賴,美國民眾需要中國廉價産品,形成了以中國産品為參照的消費模式,但當時中美之間是一種“不對等的共生經濟關係”,中國嚴重依賴美國市場,而美國進口産品有很多選擇,不一定死盯“中國製造”,這就給中國出口帶來了極大壓力。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的這一主導性變成了被動性,美國的龐大市場優勢消失,相反中國一夜之間成了美國的“老闆”,這樣美國不得不放低自己的身段。
從美國政府角度看,一是奧巴馬政府試圖找到立竿見影的方式解決目前的金融危機,而在通觀全球的局面後,覺得中國是唯一能幫助它渡過難關的國家,中國不但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而且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大國中是最小的。二是,中國一直是美國既嫉妒又防範的國家,美國放低身段求助中國幫助可謂用心良苦,一箭雙雕,既可以達到為美國經濟救急的目的,又可以通過套牢中國,防止中國的美元儲備資金游離到其他國家,從而讓中美共生經濟關係的天平重新向美國傾斜。
廣州日報:
美國政府似乎正在放低自己的身段,這是否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美國施壓—中國應對”的中美關係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核心提示
李巍: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國際關係學博士
奧巴馬上臺後的三個月時間裏,中美關係一反過去“低開高走”的固有規律,而是一開始就呈現熱絡的互動態勢,這反映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中美關係正在發生一種結構性的轉變,中美關係中的不對稱性逐漸減弱,對稱性逐漸加強。
——李巍
唐小松: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美元仍然是主導國際社會的關鍵貨幣,如果你不去支持美元的國際地位,那麼你當期的外匯儲備收益就會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我想當前各國央行,包括中國央行,都被迫採取了這麼一個措施,就是繼續增持美國國債,來維持它自身的存量國債的收益水平。 ——唐小松
中國應抓住機遇
擴大戰略利益
李巍:中美關係的對稱性加強,對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長期良好的雙邊關係建立在實力和相互需求對等的基礎之上。中國應該努力借助這一有利的戰略態勢,通過更加積極的對美外交,推動中美關係中一系列歷史性的“疑難雜症”的解決,比如美國對臺軍售問題,確保中美關係朝著長治久安的方向發展。
唐小松:應該説,金融危機是突然的,美國因為金融危機而放低身段卻不突然,美國在外交中一貫堅持“能伸能屈”的現實主義姿態,但是中國對於美國這個姿態未必有心理準備,因為美國由霸主地位一下子轉變身份對任何國家都不太習慣。中國目前似乎對於美國的經濟衰落程度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和評估。
中國必須認識到,金融危機之後,中美共生經濟關係可能出現更加強化而不是弱化的局面,這種局面很可能為構建更緊密的“中美戰略互需”局面提供契機。中國可以借美國金融危機施以援手獲得更大的政治和地區戰略利益。
廣州日報:
在美方放低身段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是否增持美國國債
中國面臨兩難選擇
廣州日報:
蓋特納此行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勸説中國繼續持有美國國債。您認為中國是否應該繼續購買美國國債?
唐小松:中國不購買美國國債需要兩個前提,一是,中國必須有其他選項來處理自身的龐大美元儲備,二是,美元喪失了國際貨幣地位。到目前為止,這兩個前提都不具備。
目前美元仍然是主導國際社會的關鍵貨幣,如果你不去支持美元的國際地位,那麼你當期的外匯儲備收益就會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我想當前各國央行,包括中國央行,它被迫採取了這麼一個措施,就是繼續增持美國國債,來維持它自身的存量國債的收益水平。
如果説不買美元計價的國債,那買什麼呢?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現在歐元和日元所計價的資産規模遠遠不夠,實際上很多國家沒有太多別的選擇。
李巍:從長遠來看,將美國國債作為中國外匯儲備的最主要形式,絕對是弊大於利,它將使中國在經濟上受制于美國,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中國對美外交的開展。但是就短期而言,由於中國政府管理國際市場經濟的經驗還比較少,大量的外匯集中在政府手中,很難保證進行有效的投資,美國國債雖然收益相對較低,但是背後有美國政府的信譽作擔保,相對於其他投資組合而言,美國國債還是比較穩定和可靠的。
就長期而言,中國政府必須思考分散投資的策略,而其中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通過擴大內需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是其中的關鍵兩環。而在這個過程中,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建設,將外匯儲備單純由政府掌管分散到民間,則更是應有之意。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