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個一年前的面試過實習生突然微信我,説自己4月畢業後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老闆總是説她用心度不夠,她自己都覺得已經很努力了,不知道這家公司是不是值得繼續工作下去。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眼光更多是停留在了創業公司這個前提上。很多畢業生誤打誤撞進了創業公司,但卻對創業公司缺少一個基本的了解:
【公司看重你的學歷,更看重你的態度】
在創業公司,除了程序員這種專業性非常強的工種以外,幾乎每一個崗位都有非專業就職的情況。(我的第一家公司甚至有會計專業轉行ios程序開發的大神)我老闆曾經招過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做市場,我自己也曾經招過審計專業的同學做文案,原因只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所在崗位的熱愛和深度理解。
因為創業公司之所以稱之為創業公司就是一定程度上經營的是一項新興業務,無論從價值觀還是方法論上都會遇見全新的問題。在新問題面前態度就變得尤其重要:早上是不是遲到(大部分創始時期的創業公司不會打卡,但作為一個職場小白,做不到第一個到公司,也要至少比大部分人早到公司);下班前是不是把當天工作交接清楚;交到手上的工作是不是都有反饋;在反饋問題前是不是把能做的嘗試都已經做過一遍。
【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可能什麼都需要做】
創業公司的發展基本以半年為一個成長週期,也就是一個項目從立項到是不是值得做基本半年可以見分曉。如果它的方向是對的,數據是可預期的,那麼再過半年就可以或多或少的拿到融資,或者有盈利的雛形。這過程中基本都是在與對手、競品做時間賽跑。
在這場集體的賽跑中,每個人的崗位都變得不是那麼固定。每天遇見的都是新的、情況,剛剛搞定一個問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甚至沒有停下來總結的時間。我所在的第一家創業公司2個月時間從A項目跳轉到了B項目,又在4月內實現月盈利百萬並且在半年內拿到了A輪融資。在這期間我先後做過金融社區的運營、産品PR、項目管理、有一段時間甚至還是兼職的客服和售後。但就在這份工作短短10個月的時間裏的收穫,超過我之前5年的傳統媒體的工作經驗。
【以結果衡量成敗,辦公室政治基本沒用】
幾乎所有的公司領頭人都或多或少有大公司工作的經驗,所以他們很明白辦公室政治的利弊和玩法。無論是表面好看的報表還是浩浩蕩蕩幾十頁的彙報ppt幾乎都騙不過一個聰明的創始人。他們都會直接追求“幹貨”。
大公司裏常見的推諉和扯皮在創業公司幾乎很少出現。所以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推薦剛畢業的朋友到創業公司工作。我一直認為做事情的習慣是每一個職業人最寶貴的品質。
【但也需要正視不確定的未來】
我曾經感慨: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有100個理由成功,但一家失敗的公司卻有1000個原因失敗。一家創業公司的成長要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項目前景、投資風口、創始人素質、團隊結構、對手實力等等一大堆原因。有時候一個想不到的小因素就可能影響一家公司的成敗。
我聽過最離譜的公司解散的原因是創始人某天回家路上出了一場車禍久久不能痊癒,最後10多個人的公司解散了。我也見過拿到百萬美金B輪融資後3個月內清算的公司。
所以當你去到一家創業公司的時候,無論他們和你説的未來多麼篤定,也要記得它還自稱創業的時候,那就還有不確定性的存在。畢竟沒人能真正負責任地保證自己的公司就是下一個google、騰訊、蘋果。
個人而言,一路走來很感激這段創業的日子,讓我變得更自信,從畏手畏腳的內向型變成一個敢説敢做的行動者,對商業、對事業、甚至對整個生命的意義都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如果可以選擇,我畢業的時候肯定會選擇加入創業公司開始歷練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