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單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承辦單位:央視網

“年輕在航天事業裏不僅不是劣勢,反而是一種優勢。”

---- 馬曉兵
馬曉兵:航天夢 正青春
人物簡介

馬曉兵,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副總師。主要參與和主導了我國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飛船的研製工作及載人航天任務的系統性工作。

2016年出色完成了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交會對接總體設計工作,設計完成了載人飛船與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系統方案、交會對接飛行方案,開展並完成了大量方案倣真工作,為突破交會對接技術奠定了基礎。

多次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委授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榮獲五院神舟六號飛船研製貢獻獎、五院總體部先進個人、青年質量放心崗等榮譽稱號。

2016年在中國的航天事業史上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是中國航天事業60年。從1956年10月8日起中國航天走過了輝煌一甲子;這一年開始中國航天有了自己的紀念日——中國航天日。
  這一年,實踐十號、高分三號、“墨子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長征五號、風雲四號、“碳衛星”等等相繼成功升空。
  這一年對神舟十一號副總設計師馬曉兵來説同樣意義非凡……
  剛畢業就參與設計神舟六號,不到三十歲就被任命為神舟八號飛船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十三年時間從一個航天新兵成長為航天將才,馬曉兵可謂是許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但他卻説,未來航天事業還有許多要發展的地方,他希望中國的航天事業能夠從追隨走向引領,做出更多的世界首創。

耳濡目染 結緣航天
央視網記者 秦岳 攝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開始對世界有所認知的年紀,馬曉兵也不例外。當時中國的載人航天項目剛剛啟動不久,全國人民都在熱烈討論航天,耳濡  目染之下,探索宇宙成為他兒時心中的願望。再加上馬曉兵有個在航天一院工作的舅爺爺,在馬曉兵的印象中舅爺爺帶著神秘,是家裏乃至當地的驕傲是他學習的榜樣。種種因素匯聚在一起,航天,成為幼時馬曉兵心中的一個神聖的存在。
  後來,馬曉兵勤奮讀書,成績優異的他高考報志願時在幾所航天院校之間徘徊,在舅爺爺的指導下最後選擇了全國最早開設航天專業之一的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大學期間,馬曉兵始終記得舅爺爺給他描繪的航天藍圖和小時候對宇宙的那份嚮往之情。四年本科結束後,他又堅毅的選擇去航天五院研究所讀研,進行深造。2004年馬曉兵研究生畢業,成績優異的馬曉兵被留在了航天五院工作。剛剛步入工作崗位,他就開始負責神舟六號救生與總體設計的相關工作。這對於沒有什麼經驗的馬曉兵而言,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考驗。馬曉兵沒有因為年輕沒有經驗而自卑,也沒有因年輕有衝勁而浮躁,從神舟六號到神舟十一號,從航天新兵到航天將才,馬曉兵的航天之路走得越發的從容淡定。

默默付出 大放異彩

入行十三年,馬曉兵經歷了不少次火箭升空。但他無法像普通群眾一樣去欣賞如此壯闊的場景,因為當火箭升空的過程中,他正在盯著屏幕,緊張的調試數據。
  2016年的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升空也不外如是。從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升空以後,到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再到神舟十一號順利返回地面馬曉兵率領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聯合飛控試驗隊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奮戰了兩個多月。在他看來這只是完成了一個飛行任務。
  事實上,從2013年神舟十號的任務完成後他就帶領著自己年輕的團隊開始著手準備。此次,他和團隊隊員們一起準備了600多套應急方案,例如艙內突然失火了怎麼辦?突然溫度急劇升高或者急劇降低怎麼辦?航天員生病怎麼辦?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馬曉兵要求每一個值班的飛行支持人員爛熟於心,隨時應戰。
  2016年中國的航天事業大放異彩,除了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還有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的成功發射,實際上航天人已經在之前做了大量的默默無聞地奉獻,就是這樣大量的工作積累起來,才形成了今天這個成功的這種局面。
  神舟十一號的飛行任務結束了,馬曉兵又帶領著他的團隊開始了後續的任務。在馬曉兵看來這不過是一個正常的工作狀態,他更關注的是如何能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任務。

年輕的隊伍 航天的自信
資料圖

馬曉兵的航天夢很宏偉,就是有朝一日普通人可以像坐飛機一樣的坐著載人飛行器實驗太空旅遊。
  由於工作成績出色,馬曉兵不到三十歲就被任命為主任設計師。而馬曉兵帶領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三十五歲。他説,隊伍年輕,代表我們國家航天事業處在一個發展的、欣欣向榮的狀態。
  中國航天人的年齡普遍年輕,這也讓外國許多航天專家嘖嘖稱奇。現在國外的航天人基本都是有經驗的老人,很少有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在馬曉兵看來,年輕在航天事業裏不僅不是劣勢,反而是一種優勢。一來年輕人有衝勁,二來年輕人在執行了多項任務之後可以快速成長,這對整個隊伍整體實力的保持有相當大的好處。
  馬曉兵團隊中現年34歲的高旭就是最好的例子。高旭是載人飛船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他的工作就像是紐帶,要把之前相對獨立的各系統的技術任務進行對接,串聯成一個整體,飛船從總裝到測試直至加注等全部技術工作都由他進行總體負責。
  2010年,高旭在清華大學讀完博士加入到神舟飛船的研製團隊,很快就作為神舟九號研製任務的新生力量挑起了大梁。
  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高旭從跟著主任設計師幹到成長為技術組組長、副主任設計師,能夠獨當一面,他的成長軌跡如同神舟飛船一樣,越飛越高、越來越穩。
  高旭認為:“在這個平臺裏,你都不由得自己腳步就會變得快很多,而且説實在的,載人航天這麼多人一塊幹著這麼一件事,如果因為自己的腳步慢一些耽誤大家的進度,我覺得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所以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逼著你不停地快馬加鞭去成長。”

航天夢踐行中國夢

高度緊密的工作讓馬曉兵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娛樂放鬆,空閒時間,他就儘量多陪陪家人。為了兼顧工作和家庭,馬曉兵犧牲了自己的時間,支撐 他一直走到現在的,是他的航天夢。
  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他強調,星空浩瀚無 比,探索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馬曉兵對此深有感觸。
  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再加上美蘇國家的技術封鎖,我國的航天事業基本上是獨立自主走出來的。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92年載人航天項目在國家層面上獲得立項,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上天到如今的神舟十一號實現中期駐留,我國的航天事業的步伐堅實而 又迅速。
  談到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與美、俄國家還有哪些差距時馬曉兵坦言,美蘇爭霸時期,美蘇國家在1961年左右就已經開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 他們的載人飛行可能已經有200多次,我國目前的載人飛行器從次數來説確實還是比較少,但載人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匯對接等載人飛行關鍵 技術我們均已經突破掌握。美國、俄國儘管走在我國前面,但是我們國家在相應的技術條件已經與美國、俄國站在同一個平臺上。
  馬曉兵用跨越式來形容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發展,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馬曉兵看來,這僅僅 是開始,他希望隨著中國航天人的不斷創新,能夠實現多個世界首創、多個世界第一,這也是馬曉兵的航天強國夢。
  成功來之不易,奮鬥生生不息。我們必須要看到每一艘成功升空讓國人為之自豪的宇宙飛船背後,都是千千萬萬個如馬曉兵一樣,不忘初心 ,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夢的航天人。他們放棄了休息的時間,放棄了輕鬆的生活,用一生踐行航天夢,踐行中國夢。他們,是這個時代的鑄造者 。(記者:林孔士 孟利錚 張莉 視頻製作:李夏 配音:柯林 攝像:秦岳 楊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