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8日,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右一)帶領大寨村村委會成員查看大寨退耕還林執行情況。近年來大寨將坡地退耕還林,提出以林養土、以林蓄水、改善生態環境的思路。
(經典中國 輝煌60年)大寨:從戰天鬥地的榜樣到市場經濟的楷模
新華網太原9月15日電(記者 高風)太行山中,有一個村莊伴隨新中國成長的腳步,歷經風雨坎坷,一路走到現在。它就是名播中外的大寨村。
“看看我們不久前獲得的‘中國馳名商標’牌匾。”秋日的午後,曾經肩扛籮筐手把镢頭造田治河的“鐵姑娘”、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衣著休閒,坐在她寬大的辦公室裏對記者侃侃而談。
今年,山西大寨飲品有限公司生産的大寨核桃露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大寨”——一個村名,如今不僅有22種商品的商標,還成為了企業嚮往的“中國馳名商標”。
大寨其實並不大,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花上半天工夫便可走遍全村;大寨人也不多,總共520多口人,本來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個小山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硬是將“七溝八梁一面坡”變成高産穩産的“海綿田”,成為當時人與惡劣自然條件抗爭的典範,一場“農業學大寨”的運動隨後席捲全國,海內外約有1000萬人來這裡參觀。
“文革”結束後,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紅色樣板”陷入低谷長達10年之久。“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對極‘左’路線的反思,經歷了迷惘和失落,大寨人又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大潮中,與時俱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成就。”郭鳳蓮説。
如今,站在大寨的“地標”虎頭山上,遙望當年的八百畝“海綿田”,已有多一半退耕還林;藍天、綠樹環抱著已成為風景的一片片梯田,令觀者心曠神怡;山下,數十棟粉色二層小樓比鄰而立,大寨的100多戶村民住那裏。虎頭山下早已不見崎嶇不平的山路,一條柏油路從大寨村口延伸到了虎頭山頂。
對於大多數大寨人來説,大寨的轉身起于1991年,那一年郭鳳蓮重返大寨,被任命為大寨第八任村支書。“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寨的發展路子究竟該怎麼走,是建設一個政治化的大寨,還是建設市場化的大寨?”郭鳳蓮和大寨人冷靜思考後認為,大寨不應當只是政治典型,還應該成為市場化的典型。大寨不應被甩到歷史的後面。
從1992年以來,郭鳳蓮發動全村老少積極興辦企業,走上經濟強村之路。大寨先後建起了製衣公司、水泥公司、煤炭運輸、酒業公司、飲品公司、貿易公司。十多年來,“大寨”依託名地、名人優勢,從外地引進資金、項目、技術、人才,于1992年組建起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郭鳳蓮任總公司總經理。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