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岸清華大學:一個培養領袖 一個涵養學術

 

CCTV.com  2009年08月28日 01:2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北京清華大學校園(資料圖片) 中新社發 htang 攝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七日電 題:兩岸清華大學:一個培養領袖 一個涵養學術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一九五五年,梅貽琦奉召返臺,開始在台灣新竹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次年,以這個原子所為基礎,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肇始。

  至此,在中國大地上,兩校同名、同校訓、同歷史、同文脈,北京清華大學和台灣新竹清華大學隔海並立。

  一個培養領袖 一個涵養學術

  北京清華大學是當今大陸最高學府之一,有意思的是,這個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的學府,除了在育人和學界獨領風騷外,還成為當今中國政治領袖的搖籃。

  翻開履歷,當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胡錦濤、吳邦國、習近平三位,皆是北京清華門生。胡錦濤畢業于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吳邦國就讀于無線電電子學系,而習近平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有所成,摘得法學博士桂冠。

  與此不同的是,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裏,培養了包括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內的十三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中研院”院士代表台灣學術最高榮譽。

  北京清華大學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夏廣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認為,海峽兩岸的兩個清華大學在為中華民族培養精英人才方面,承擔了共同的歷史使命,也是大學的本分。

  曾任北京和新竹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秉承其志,以孕育“大師”為目標。

  夏廣志説,大師在於育人,能培養出經國治世之才,乃大師之功績;能夠得中華英才而育之,是兩岸清華的光榮。

  梁啟超校訓 傳承兩岸

  儘管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後來續建,但仍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顯示其文脈傳承、一以貫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於周易乾坤二卦,卦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一九一四年冬,梁啟超應邀赴清華演講,講題為《君子》,即以此辭,勉勵清華學子,“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是次演講以後,清華即以此八字為校訓,作圖制徽,永久流傳。

  夏廣志説,梁啟超先生引用古典的校訓,不僅勉勵清華學子,更是為整個中國青年一代所提;這個校訓被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秉承,實際上是對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學生的一種鞭策,也有助於台灣青年學子對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的認同。

  海外清華校友會 會長輪流“坐莊”

  拋開兩岸政治上的分歧,夏廣志認為,在學術、教育、文化和民族情感上,兩岸學子不分彼此。“我們身上都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我們有共同的校訓,中華文化是彼此共同的文化信仰。”

  留學美國之時,夏廣志也參加了清華大學海外校友會的一些活動。他向記者講述了校友會的一些故事。

  儘管有兩個清華大學,但在海外,兩岸清華大學組成了一個校友會。“今年你當會長,明年我當會長”,據夏廣志介紹,在有兩岸清華校友的地方,會長往往由雙方輪流擔任。

  他説,校友會裏的兩岸清華學子在許多對外問題上沒有分歧,但不可否認,在面對兩岸社會現實時,會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兩岸清華的血緣關係不受影響。“我們是親兄弟,相處中合作,爭議皆屬常事。”

  南北清華交流 基於血緣關係的傳統項目

  二00一年是北京清華大學創辦九十週年,也是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創辦四十五週年。時年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赴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致賀,四月二十九日,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到京參加北京清華校慶。

  “對於我們來講,兩岸清華的交流是一個傳統項目”,夏廣志説,北京清華和台灣的臺大、新竹交大、成功大學等都有交往,但是,兩岸清華一脈相承,有血緣之親,師生往來多於、也早于其他學校。

  據悉,清華大學每年赴臺交流的三百多名老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去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而雙方在納米材料、能源、化學等方面幾乎年年都有合作。

  時下暑期,台灣學生應清華邀請,來大陸訪問者絡繹不絕。其中,李政道夫婦發起的“莙政學者”項目、京臺交流周、兩岸同心西部行等,頗受歡迎。夏廣志説,兩岸學生在一起溝通感情,最為難得。

  面對兩岸教育交流如火如荼之勢,大陸方面近期再度放寬台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的要求。夏廣志表示,台灣當局應加快採認大陸學歷之進程,這符合學生和業界迫切期待。

  “去年,台灣當局兩任‘教育部長’鄭瑞成、曾志朗以奧運會代表團顧問身份訪問清華,談到這個問題,我感覺我們的同行還是有意要推進的,民眾也是積極願意,但可能來自政治方面的障礙更多一些。”

  夏廣志説,就北京清華而言,希望能有更多的優秀台灣學生來報考深造。就台灣青年而言,能夠到大陸求學,對改善兩岸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重要意義。如果台灣青年人將從事與大陸相關的工作,熟悉大陸的文化與環境,包括在大陸建立起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人脈關係,都具有實際意義。(完)

  相關鏈結:

責編:石光輝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