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天塹變通途 江山歸咫尺(經典中國輝煌60年)

 

CCTV.com  2009年08月17日 11:2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沒有什麼能阻擋當家做主的中國人前行的腳步!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下,千千萬萬建設者上天入地,築路架橋,交通建設不斷創造著舉世矚目的奇跡!

  60年,彈指一揮間,天塹變通途!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民航的旅運量僅1萬人次,現在達到1.92億人次,增長了1.92萬倍;50年代初,擁有一輛自行車是中國人的美好夢想,現在全國汽車保有量達6467萬輛,比新中國成立前增長1290多倍;50年代初,依靠人挑肩扛,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僅1000萬噸,現在我國擁有16個億噸大港,港口吞吐總量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50年代初,百姓乘坐的是時速僅40公里,現在“和諧號”動車組正引領中國進入全新的“高速時代”……

  ●中國以佔世界鐵路6%的營業里程完成了世界鐵路25%的工作量,效率世界第一;公路、水運、民航也四通八達

  發達路網

  方便百姓出行

  暢通物資集散

  “感謝政府,青藏鐵路扎西德勒!”因為坐上火車,通往拉薩的路前所未有地平坦,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曲庫乎鄉賈加村村民羊吉布才讓第一次有心情享受雪域風光。過去,他徒步進藏要走兩個月;2001年,他坐西寧到拉薩的班車要顛簸三天三夜;如今,有了青藏鐵路,一天就能進藏。

  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區”,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蜿蜒2000公里的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據介紹,青藏鐵路開通3年來,進出藏貨物量大幅提升,運輸成本大幅降低,2007年西藏遊客量突破400萬,比1980年增長1150倍。

  黨和政府心繫人民群眾的日常出行,鞭策著億萬交通建設者前赴後繼,奉獻畢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交通運輸極為落後,8.07萬公里的道路里程中,有路面的僅3萬公里,人背畜馱是主要的運輸方式。統計顯示,1949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只有5萬輛,道路運輸完成的客運量只有0.1億人次。改革開放以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創新緩解了資金缺口,激發了各地的修路熱情。目前,我國公路里程躍升到373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居世界第二。全國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312.5萬公里。

  數量少、佈局偏、標準雜、質量差,這是新中國成立時的鐵路爛攤子。當時,全國鐵路僅有2.18萬公里,其中有一半處於癱瘓狀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關懷下,我國以溝通西南、西北為重點,修建了大量鐵路幹、支線和鐵路樞紐,到1978年鐵路里程增加到5.17萬公里。此後,鐵路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到200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7.2萬公里,以佔世界鐵路6%的營業里程完成世界鐵路25%的工作量,運輸效率世界第一。

  民航的發展更為驚人。上個世紀50年代,民航只有7條國內航線、通達國內8個城市,被視為“奢侈運輸”。改革開放使民航通達150個內地城市,擁有定期航線1532條,線路更多,票價更低,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運輸”。而通達104個城市的297條國際航線使中國人更快捷地走向世界,使世界更快捷地走進中國。

  2008年,全國公路、鐵路、水運、民航客運總量突破284.7億人次,百姓出行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支撐。

  ●依賴長江黃金水道,重慶、武漢等一批國際集裝箱港口迅速崛起壯大;交通運輸還拉動了製造業的整體升級

  快捷運輸

  提速經濟發展

  助推社會進步

  盛夏時節,台灣的蓮霧、海南的山竹、越南的榴蓮、泰國的木瓜……每日10余噸的各色水果不遠萬里“空降”陜西咸陽國際機場,當日西安人就能在家中嘗鮮。這樣的場景,60年前中國人只有在“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傳説裏領略。

  60年前,寧波北侖還是一片荒野灘塗、漁村農莊。如今,寧波港也一舉躍居中國第二大港。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早在黨的十二大上,包括鐵路在內的交通建設就被定位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環節”和“戰略重點”。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交通建設,相繼出臺了公路、水運、鐵路等多個中長期規劃。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集資、利用外資,一個前所未有的交通投融資體制誕生了,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為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為推動區域經濟迅猛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據世界銀行測算,集裝箱碼頭8%的産值會留在碼頭和船務公司,92%都會流向港口腹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橫貫7省2市的長江集聚了全國40%以上的經濟總量。沿江企業生産所需80%以上的鐵礦石、83%以上的電煤,以及72%的原油全部依賴長江運輸。正是依賴長江黃金水道,重慶、武漢、瀘州等一批國際集裝箱港口迅速崛起壯大,冶金、電子、機械、汽車、化工等産業迅速發展,長江水運對沿江經濟發展和産業佈局優化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研究顯示,我國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産生經濟效益總和18.1億元,相關就業崗位5300多個。

  交通運輸事業的大發展還拉動了製造業的整體升級。在北車集團唐車公司鋁合金車體焊接廠房裏,工人們一手拿著溫度計,一手操控電腦鍵盤。得益於高速鐵路項目,軌道裝備製造業的焊接精度,從建國初期鐵皮車時代的20毫米升級為高速列車時代的0.01毫米,精確度提升了2000倍。不僅是軌道裝備製造,與交通運輸有關的機械、冶金、建築、土木、橡膠、合成材料、電力、電子、信息、計算機、精密儀器等眾多産業迅速與國際接軌,在設計、製造、施工、工藝、評估和檢驗等各個生産環節均有了質的飛躍。

  交通改善不僅對産業拉動作用明顯,對個人也是如此。陜西合陽縣農民寧改莉不愁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果子豐收也常爛在地裏。現在柏油馬路進村了,“一畝地一年能賺17000,收入漲了17倍!”

  ●交通建設者不斷挑戰極限,使中國交通有了彰顯自主創新實力的蘇通大橋、京津城際高鐵等“國家名片”

  自主創新

  趕超國際先進

  屢創世界第一

  提起蘇通大橋,中交二航局蘇通大橋項目部經理劉先鵬終生難忘:一年中風力達6級以上有179天;水深流急,軟土為基,主塔墩處水深達30米;通航密度日均近3000艘船,高峰時期達6000艘。在這種世界建橋史罕見的施工條件下,中國建設者堅持自主創新,使蘇通大橋一舉拿下四項“世界第一”,並被授予國際橋梁界最高榮譽——“喬治理查德森大獎”。

  如今,從武漢長江大橋到蘇通大橋,長江大橋早已超過50座,百姓跨江而行成為家常便飯。目前,世界前10座主跨最大的懸索橋中,我國有5座;世界前10座主跨最大的斜拉橋中,我國有8座;世界前10座主跨最大的拱橋中,我國有7座;世界前10座主跨最大的梁橋中,我國有5座。

  是什麼促使中國交通建設屢創世界第一?答案就是自主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交通領域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交通建設自主創新道路,在國際上打響了“中國標準”。

  2008年6月24日,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時速突破了394公里,創造了我國軌道交通史上的新紀錄。這條運營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運營僅一年時間,就成為了彰顯中國自主創新實力的“國家名片”。“中國人只用了這麼短的時間,完成了世界最高技術水平的鐵路工程。”德國西門子公司交通技術集團列車部副總裁厄尼斯羅肅難掩讚嘆之情。

  僅用5年,中國完成了世界發達國家30年所完成的高鐵研發之路,一舉成為世界上第四個系統掌握時速300公里高鐵技術的國家。正是堅持走適合國情的自主創新之路,使中國的鐵路技術裝備水平達到了世界一流。

  仰望天空,我國民航市場規模年平均增長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運輸總週轉量的國際排名由1978年的第三十七位上升至目前第二位,高票連任國際民航組織一類理事國。

  遙望大海,我國船員人數從改革開放前的25萬人發展到目前的155萬人,船員總量居世界第一。

  面對風浪,我國共組織協調海上搜尋救助9900起,使122320人海上脫險,平均每天救助34人,救助成功率達93.2%,成為國內外交口稱讚的“海上救星”。

  回頭看,60年成就輝煌;向前看,依然任重道遠。交通運輸業,如何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如何建立?如何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適、高效及個性化的運輸服務?快速前行中的我國交通運輸事業,依然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責編:王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