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北大MBA夫婦帶女兒隱居終南山三年遍讀經典(圖)

 

CCTV.com  2009年08月05日 10:2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鄭州晚報   

平日裏沒有玩伴的西西,常和大自然做伴。

  一對眷戀傳統文化的夫婦帶著女兒在終南山中居住已近3年,他們用誦讀經典的方式教育女兒,希望培養出人格完整的現代“君子”。他們説,在女兒13歲前,不會送其進入那個讓他們“非常失望”的現有教育系統。

  “終南捷徑”典故

  【解釋】: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出處】:《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做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做官的目的。

  帶女兒進山

  在終南山海拔1300米處,一個有3間土屋的農家院子,媽媽擺上茶具,在和訪客聊天。女兒西西小心翼翼地趕走一隻停留在茶杯上的蟲子。在大人談話時,她一個人看書摺紙,半小時後,她折出了一隻漂亮的小馬。這個7歲的女孩眼神明亮而專注,她在玩屬於自己的遊戲,用折出來的紙馬、小人等排兵布陣。家中沒電視,她天天聽評書,崇拜岳飛、趙雲、諸葛亮。

  這個農家小院,既是西西的家,也是她的學堂。媽媽孟堯是她的老師,每天教她背誦《論語》《易經》,在英文本子上抄寫的是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

  在對兒子的成長失望之後,孟堯夫婦決定再要個孩子。他們希望採用背誦中國古代典籍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一個理想中的“君子”。

  2005年冬天,在丈夫進山“探路”半年後,孟堯帶著女兒西西進了山。那時候,4 歲半的西西在西安南郊一家知名幼兒園讀完小班和中班。六一兒童節,幼兒園發起“沒名堂”捐款活動,孟堯捐了200元。當她走出門時,聽見幼兒園的廣播裏播放著:西西小朋友的家長捐款200元!她突然覺得非常難堪。“我對這種功利性的學校教育很早就産生了懷疑。這件事讓我下定決心,要自己教育孩子。”3年後,孟堯這樣回憶。

  兒子上小學時對奢侈品牌子就全知道

  孟堯今年47歲,最後的“學歷”是北京大學的“MBA”。她和丈夫在上世紀80年代就“下海”經商,家境富裕。在西西之前,他們有個兒子。像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他們給孩子選擇的都是最好、最貴的學校。孟堯説:“我們那時忙於工作,兒子的教育幾乎全交給了學校。”然而,兒子的成長最終讓孟堯感到失望,儘管兒子最後也上了大學。在外人看來,兒子的“毛病”不過是印象中“80後”常有的那些:以自我為中心、超前消費等。

  “兒子那時常年住校,晚上睡覺和同學比內衣品牌,白天上課比學習用品。小學沒畢業,奢侈品的牌子他全知道了。”孟堯的丈夫説。兒子上初中時,正值上世紀90年代末期,倡導讀誦經典教育孩子的“讀經運動”在一些地方興起,孟堯很感興趣,本想給兒子補上,但發現“來不及了”。因為按照讀經運動倡導者的觀點,13歲後,“孩子的價值觀基本上都定型了”。

  商海中打拼,掙了些錢但並不快樂

  就這樣,孟堯夫婦決定再要一個孩子。40歲這一年,孟堯如願以償生下女兒西西。 2005年暑假,孟堯帶著女兒去了上海“觀摩”了聞名一時的私塾孟母堂。孟母堂的孩子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們吃住在一起,日常學習主要是讀誦經典,並學習傳統禮儀。“看上去孩子們的氣質就是與眾不同。”孟堯説,西西在孟母堂住了一週,她們又去了廈門。那裏的一個私塾是復古型的,孩子們見人都要“九十度鞠躬”。回來後,孟堯夫婦決定帶女兒進山,自己教育孩子。

  但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進山隱居這樣“極端”的方式?孟堯解釋説,自己和丈夫多年來在商海中打拼,雖然掙了些錢,但身心疲憊,並不快樂。“到山裏生活,一方面是為了女兒的教育,另一方面是為了休整身心。”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