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鄭大一副院長評職稱涉嫌造假 不便回答記者問題

 

CCTV.com  2009年07月03日 09: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6月29日,某門戶網站上的一篇博客文章把45歲的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教授賈士秋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篇《比剽客還牛的是什麼?請看這個教授職稱評審表》的博客文章,直指女教師賈士秋在2006年正教授職稱評定中所提交的學術著作有造假嫌疑。

  2007年12月14日,鄭州大學教師系列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經評審通過教授59人,賈士秋作為新聞傳播學唯一一人入選,排名第18位。

  申報表信息有諸多疑點

  博客文章的作者介紹,無意中看到一份2006年的鄭州大學教授職稱評審申報表,“在這個十分嚴肅的高級職稱評審表裏”發現了許多“雷人”的信息,如身份證號碼與年齡的不一致等。博客作者在文後還將3張申報正教授職稱的材料掃描件附在了文後,供讀者自行比較。

  根據作者的提示,中國青年報記者展開了調查,結果發現,該表格的信息確實有諸多疑點。

  首先是申請人的年齡和身份證號碼不一致的問題。記者注意到,表格中,身份證號碼為4101026309,按照舊版身份證的組成規律,第七、第八位數為出生年份,第九、第十位數字為出生月份,按常理推斷,賈士秋出生年月應為1963年9月,但申報表的“出生年月”一欄填寫的卻是1964年9月。

  其次,表格中的“任職以來發表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一欄中,要求填寫的內容是申報人任現職以來發表出版的本專業代表性著作。記者注意到,填表人該欄所填寫的是“《新聞發言人制度研究叢書》”,下麵包括3本書,其中“《新聞發言人制度導論》”後註明的是“獨著”。“何時何刊物(刊號)發表”一欄中,顯示的信息是“2005.1華夏出版社(ISBN 7-5080-015-652/3/4)”,“名次、字數”一欄中,顯示的信息是“主編 75萬字,獨著256千字”。

  博文作者聲稱,曾以購書為名向華夏出版社讀者服務部查詢,無果,後跟該社總編室聯絡,總編室一位姓張的女士在電話中稱,此書書號中“5080”確係華夏出版社的編號,但隨後“015-652/3/4”不僅編號規則不符,該社也從來沒有用過這些號碼。在該出版社網站BBS上一則要購買該套叢書的留言後面,也有出版社的回復:“我社沒有此書。”

  博文作者據此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涉嫌偽造學術成果。

  記者致電華夏出版社總編室,一位接電話的女士按照記者的要求,在該社數據庫中搜索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導論》這本書,她很明確地告訴記者,數據庫中肯定沒有這本書。隨後,她又以“新聞”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也沒發現《新聞發言人制度導論》這本書。

  記者進一步查詢後意外發現,與博客文章中被指“無中生有”的專著《新聞發言人制度導論》,還有另外一人聲稱也是該書的作者,作者名叫孫聚成,資料顯示其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供職于某雜誌社。

  孫聚成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新聞發言人制度導論》是自己的個人學術專著,2005年在華夏出版社公開出版,但是印量很小,後來專門進行了擴充,出了一本《新聞發言人與新聞發佈實務》,100萬字,印量超過了1萬冊。

  孫聚成説,自己在中國人民大學求學時,賈士秋還是自己的師妹,彼此很熟悉。至於為什麼該書會成為別人申報表中的學術專著,而且是獨著,“那我就不太清楚了”。

  博文作者寫道,有知情人認為,有的大學老師,到了該評職稱的時候,苦於沒有著作,就找印刷廠,出高價印刷自己胡編亂造的“書”,這些書的印刷質量和正規出版物一樣,有書號,有出版社,反正只要是正規書有的,它都有。只是,這個書號往往是自己編造的,出版社一定是正規的。反正職稱評審時,只要給出兩三本樣書就可以了,那些評審委員也不去查這些書的真假。這樣,教授的職稱就可以到手了。而這些所謂的學術“著作”,永遠只有那麼幾本,只有作者本人才有,只有在評審現場和科研成果登記時可以看到,之後,就完成使命,永遠消失了。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