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魯迅與北大校花的故事

 

CCTV.com  2009年06月04日 10: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網/書摘  

  魯迅與馬玨通信持續六七年之久

  在上世紀30年代,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有位校花,她名叫馬玨。是北大教授馬裕藻(幼漁)的愛女,人長得高而漂亮。

  馬玨,浙江鄞縣人,父親馬裕藻,母親陳德馨。1903年父母雙雙考取官費留學日本,父親在日本帝國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就讀,母親進日本目白女子大學學博物,經過7年苦讀,一起畢業。1910年馬玨出生於東京,在日本期間馬裕藻曾與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文字音韻學。1911年馬裕藻回國後,擔任浙江教育司視學。1913年至1915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講授文字音韻學。1921年任北大國文系主任,1920年8月6日,《魯迅日記》雲:“晚馬幼漁來送大學聘書。”是兩人共事于北大之始。

  馬玨晚年在《女兒當自強》一文中回憶:“魯迅先生一度在北大任教,與我父親是同事,他們性格相投,過從甚密。魯迅先生經常來我家做客,與父親一談就是半天。”在1925年間,年僅15歲的馬玨寫下了《初次見魯迅先生》一文,刊登于1926年3月的《孔德學校旬刊》上,那是馬玨所就讀的學校刊物。馬玨晚年回憶道:“不久,魯迅先生來孔德學校,讀到那期《孔德旬刊》,我沒想到,先生看到我那篇小文章後,十分高興。他誇我寫得好,説我寫的都是實話。後來先生把它收進了他親自編選的《魯迅著作及其他》一書中。他還送書給我。過了幾天,父親還帶我去八道灣魯迅家去玩。從那時起,魯迅先生到我家,常問起我;如果我在,便和我説幾句話。我們還多次通信。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我向魯迅先生請教的信和魯迅先生的回信自1926年元月3日至1932年12月15日,通信持續六七年之久。1926年元月3日魯迅先生在日記中寫道:‘夜,得馬玨小姐信。’這封信是我對元月一日先生寄贈《癡華 》一書的道謝信,信中也表達了對先生敬慕和渴望指教的熱烈願望。魯迅先生總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他幾乎每信都回。非常令人痛惜的是我珍藏的那些魯迅的親筆信,在上世紀30年代初白色恐怖中被燒燬了。”

  今查《魯迅日記》中記有馬玨者,共有53次之多,其中馬玨給魯迅信有28封,而魯迅回信有13封,另有送書。

  “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還為我起了個號”

  馬玨大約在1926年又給魯迅寫信,如實地把學農的志願告訴了他。復信接到也很快。魯迅先生在信中熱情支持和鼓勵道:“女孩子學農的不多,你想學,我贊成。”1928年春,馬玨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0年轉入政治係本科。對於她後來上政治係,完全因為父親的關係,父親讓她上政治係,二妹馬琰上法律系,是認為“中國婦女地位最低,你們出來要為爭取女權做些事情”。他還對馬玨説:“你出來可以當公使。過去當公使的都是男的,他們帶夫人出國。你開個頭,由女的當公使,你帶丈夫去赴任嘛。”又對二妹説:“你可學習法律,將來就是離婚,也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1929年5月17日,魯迅從北平給上海的許廣平寫信中説:“今天下午我訪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漁,他未回,馬玨因病進了醫院許多日子了。”到了5月29日,他給許廣平的信又提到:“晚上是在幼漁家裏吃飯,馬玨還在生病,未見,病也不輕,但據説可以沒有危險。”魯迅對馬玨是十分關愛的,馬玨後來才讀到《兩地書》的這些文字,她表示十分地感動。馬玨還説,“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還為我起了個號,後來覺得字過於生僻,就通過父親轉告我,可寫成大家都認識的‘仲服’。稱仲,是因為我排行第二。”

  馬玨長得非常漂亮,在北大被稱為“校花”。1932年11月13日魯迅從上海返回北京探視母病,馬氏父女曾來看他,魯迅銘感之,他在11月20日給許廣平的信就説:“這种老朋友的態度,在上海勢利之邦是看不見的。”

  魯迅喜歡馬玨,但更多的是父輩的關愛

  1933年3月13日魯迅在上海“得幼漁告其女玨結婚柬”。馬玨嫁給天津海關職員楊觀保,在當時又是一件盛事,《北洋畫報》還刊登了他們的結婚照。據説楊觀保與馬玨相識已久,他對馬玨頗為忠懇,每星期返平一次,經過長期交往,終獲佳人芳心。但又有一説,指楊君能贏得美人歸是疑有天助者,即此時有謠言發生,馬玨不堪同學之譏笑,於是毅然與楊君結婚,當時馬玨都還沒有畢業。

  十幾天后,魯迅在給臺靜農的信中説:“今日寄上《蕭伯納在上海》六本,請分送霽(李霽野)、常(常惠)、魏(魏建功)、沈(沈觀,沈兼士的兒子),還有一本,那時是擬送馬玨的,此刻才想到她已結婚,別人常去送書,似乎不太好,由兄自由處置送給別人罷。《一天的工作》不久可以出版,當仍寄六本,辦法同上,但一本則仍送馬小姐,因為那上本是已經送給了她的。倘住址不明,我想,可以托幼漁先生轉交。”

  對於馬玨的結婚,魯迅不再送書給她的事,李霽野也説:“一次送書給我們時,他托我們代送一本給她,我談到她已經結婚了,先生隨即認真地説,那就不必再送了。”李霽野説他當時認為魯迅太過於小心了。而後來他知道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污衊魯迅對她無禮,而導致兄弟失和,因而導致他過度的“防範意識”。但這種解釋還是過於牽強,我們從整體觀之,魯迅是喜歡馬玨的,由於她的外貌加上她的聰慧,但更多的是父輩的關愛,而非男女之情。尤其在認識馬玨前後,許廣平也進入了他的視野,而且兩人由師生關係逐漸發展為男女關係,這其中魯迅考慮很多,甚至都猶豫過。馬玨是好友馬裕藻的女兒,設若魯迅對其有意,那不是更要遭受世人異樣的眼光嗎?但“美好記憶的憧憬”是存在魯迅的心中,也因此一旦它突然失落,是會有點恍然若失的感覺,這或許是他不再送書或寫信的原因吧。

  相關鏈結:

責編:李秀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