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日誌中國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破風水、斷龍脈:盜墓史上那些挖別人祖墳的事

 

CCTV.com  2009年09月10日 09:1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挖祖墳這種陋習之所以在歷史上屢屢上演,主要是因為迷信風水的結果。人們大都相信,一個家族之所以興旺發達,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的家族葬到了一塊風水寶地。相應的,對於帝王家族而言,他們也相信如果他們的祖墳葬在了龍脈上的話,那麼在龍脈的保祐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會韆鞦萬代。如果龍脈斷了,或者祖墳被挖了,那麼就意味著自己家族和國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論是王侯顯貴,還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風水的存在。

  正因為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所以歷史上才會屢次出現挖祖墳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挖祖墳的家族從此一敗塗地。當然,對於挖帝王的祖墳,其政治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從政治和心理上來打擊自己所要反對的帝王。不可否認,挖祖墳的行為和帝王所倡導的道德價值觀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國古代複雜的歷史背景之下,卻又似乎有著某種合理性。

  秦朝一統天下靠霸佔周天子墓穴?

  處於西陲的秦國之所以能夠由一個毫不起眼的國家而一統天下,據説是沾了龍脈風水的光。在此基礎上,更為離奇的説法是,秦王佔據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國從此鴻運當頭,最終得以一統天下。關於這一説法,其背後的“理論依據”便是,考古學家在考察咸陽垣上的“周陵”時,竟然發現西周王陵和戰國秦君墓同穴!

  考古隊考察了位於咸陽市城北的“周陵”,並且探明了周陵外園墻,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園園墻以及兩陵各自的墓道,還發現了6處建築遺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現在的陵墓共有南、北兩座,南陵外形為截錐體(即“覆鬥狀”),平面基本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為145.8米,外形基本為截錐體,方錐體略圓,平面基本為方形略圓。兩座墓葬形制均為“亞”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條,平面均為梯形。

  一直以來,人們大都相信“周陵”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稱,南為周文王之陵,北為周武王之陵。不僅如此,考古人員曾于2004年發現了周公廟遺址群,而且相伴隨著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價值非凡,也讓考古界更為堅信此處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後來隨著新考古成果的不斷發現,先前所作的推斷似乎又動搖了起來。因為考古隊在陵園內的地表發現了散落的大量殘磚塊、瓦片,並在殘瓦片的外表上還發現有粗繩紋、細繩紋、籃紋以及素面等。根據有關資料推斷,素面圓瓦曾存在於戰國早期,到了戰國中晚期就已經很少了。結合以往的文獻記載以及此次考古的調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專家認為所謂的“周陵”其時代應為戰國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傳説中的周王陵。

  這些考古專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歷史上的考古文獻記載傾向於此處是秦王墓。《集解》引《皇覽》曰:“秦武王冢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冢是也。人以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義》引《括地誌》雲:“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經解》引孫星衍《畢陌畢原考》雲:“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

  第二,根據陵園的佈局分析,這座墓符合秦墓規制。因為墓為東西方向,東西方向的“亞”字字形符合戰國晚期秦王墓的特點。此外,根據陪葬坑內所陳列器物的次序比較混亂等情況來判斷,墓葬應該不是西漢時期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考古過程當中還發現了一些青銅器,根據其紋路等特徵被專家鑒定為戰國晚秦時期的器物。

  鋻於以上理由,這些考古專家認為,所謂的“周陵”其實應該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既然“周陵”並非周王陵墓,那麼周陵到底在哪呢?

  一般來説,周朝之後的陵一般有封土,歷史文獻對此記載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則是不樹不封的,而文獻對此也少有記載,因此尋找的難度很大。所以,綜合分析這幾種情況來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為他們不樹不封,所以戰國時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歷史現象(對此,我們將在後文中專門介紹)。

  隨著問題的日趨明朗,一些風水術士也就有了所謂的佔墓穴討鴻運的説法。而且戰國後期的發展趨勢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偏安一隅的秦國在不佔據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竟然一舉消滅了其他列國而一統天下。如果真是因為陵墓風水的話,那麼秦始皇真應該謝謝他的老祖宗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總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被別人給搶了去。當他聽方士説,統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龍脈上。於是,為了使他的統治能夠綿延韆鞦萬代,秦始皇想盡了各種招數在全國各地來挖掘龍脈,以避免有人再度稱王稱帝。但是卻事與願違,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亂。很快,人們揭竿而起,奮起反秦,秦朝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短命王朝。

  那麼,秦始皇又是如何在各地興師動眾亂挖龍脈的呢?

  相關鏈結:

1/5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