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咸豐至光緒年間,曾發生四起轟動社會的案件,即“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張淪祥刺馬案”、“楊月樓誘拐卷逃案”和“順天鄉試科場舞弊案”。
這清末“四大奇案”,由於案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暴露了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因而被編成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廣為傳播,影響很大。不少文獻記載亦被作為信史引用,但許多情節與史實出入較大,甚至無中生有,造成誤解,且有許多重要史實及內幕活動鮮為人知。本文根據清代檔案及有關史料,將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真實史實作一介紹。
葛品連因病死亡
“小白菜”本名畢生姑,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浙江省余杭縣人。其父早死,寡母畢王氏因生活貧窮,於同治二年(1863年)攜畢生姑再嫁本縣糧差喻敬天,改稱喻王氏。因畢生姑喜穿一件綠色上衣,腰間係一條白色圍裙,人又長得清秀,鄰居們都叫她“小白菜”。此時,喻敬天租住木匠沈體仁的房屋,畢生姑之母喻王氏和沈體仁之妻沈喻氏在閒聊時説定,等畢生姑長大成人,就許給沈喻氏與前夫葛風來所生之子葛品連為妻。
葛品連生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也是余杭縣人。後來,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軍隊打到這裡,他參加了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葛品連逃回余杭,在一家豆腐店幫工,因多夜間工作,故時宿店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畢生姑17歲,與葛品連完婚,改稱葛畢氏;四月,夫妻租住楊乃武房屋,兩家同院居住。
楊乃武字書勳,又字子釗,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世居余杭縣城澄清巷口西首,祖父楊樸堂以養蠶種桑為業。楊乃武娶妻詹氏,生一子,同治十二年考中舉人。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八月間,葛品連多次見到葛畢氏與楊乃武同坐共食,疑有私姦,幾次在夜晚從豆腐店回家,在門外和檐下竊聽,僅聞楊乃武在教葛畢氏讀經書識字,未發現姦情。葛品連將懷疑告訴母親沈喻氏,沈喻氏趁葛品連上工時,前來察看,也看見葛畢氏和楊乃武正在同坐共食,遂加深懷疑,並向外人談論,巷間遍傳。楊乃武聽到流言蜚語,以增加房租為名,希望葛品連搬走,沈喻氏等也勸兒子速遷避嫌。同治十二年(1873年)閏六月,葛品連夫婦移住喻敬天表弟王心培院內,王心培留心察看,發現楊乃武從未來過葛家,也未發現他與葛畢氏有過任何接觸。
這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葛品連因嫌妻子腌菜遲誤,將她責打,葛畢氏悲憤交加,將頭髮剪去,揚言要出家為尼。喻王氏和沈喻氏聞訊趕來,葛品連跟她們説“為楊乃武前事,借此出氣”等語。
此後,葛品連生病,且病勢加重。他左腿患丹毒,俗稱“流火”,十分疼痛。十月初七發燒,葛畢氏勸他不要上工,他仍堅持上工兩天。初九早晨,沈體仁在大橋茶店碰見由豆腐店回家的葛品連,見他面色發青,渾身發抖,不停打寒戰;地保王林在點心店前見葛品連買粉團,食後即吐,勉強走回家。葛品連進屋即睡,時欲嘔吐,發燒畏寒,囑葛畢氏托喻敬天買來東洋參、桂圓煎湯服用。未料,服後病勢立刻加重,喉中痰響,口吐白沫,不能言語。葛畢氏托王心培叫來沈喻氏、喻王氏等人,又請來余杭名醫嚴雅州,診為“痧症”,用萬年青、萊服子(蘿蔔子)灌救,已經無效,申時死亡。沈喻氏為之換衣時,留心查看屍身,並無可疑跡象。
葛品連身體虛胖,雖死於秋末冬初,但南方氣溫較高,至初十日夜晚,屍身口鼻內有淡血水流出。本來就對兒媳不滿的沈喻氏在他人挑撥下,盤問葛畢氏,葛畢氏堅稱是“病死”,但沈喻氏仍請地保王林代寫呈詞,説葛品連“死因不明”,“請求驗屍”,並未涉及任何人,也未説係何因死亡。十一日黎明,王林攜同沈喻氏將狀紙投遞於余杭縣衙。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